>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数学第十册教案(二)

时间:2013-12-30 10:25来源:学友收集点击:字体:[ ]

4.最大公约数
课题一: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课题二: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的全部劳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努力的方向。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包罗万象,既有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又有对学习情感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鞭策鼓励。这样的评价,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启发,便能让学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时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从而把主动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这节课我在设计上注重这两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回答后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      8和1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求出下列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  8和15  42和14  17和19
(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看哪几组数是第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8、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思考题。
 课后反思:有的数学问题比较复杂,光靠个人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小组中搭配上、中、下三类学生,由一位优等生任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如下问题:(1)、一个数的约数与这个数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2)、两个数的公约数与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我们知道“最大公约数”一课最难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看书,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太难懂了,算了吧!这时,何不让学生讨论讨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说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不仅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每位同学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启发、讨论、总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法在逐步完善着,学生个人对最大公约数算理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在这里得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不断增强;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学生也在尽情地享受着交流成功的乐趣。如果学生能把学习当成一件“美差”去做,这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

 


5.最小公倍数
课题一: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重点之一。它在学生掌握了约数和倍数等知识更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这些概念较抽象,容易与最大公约数混淆,尤其求法上的混淆。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弄清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9和12       7和8      10和15     26和52       1和8
(2)什么是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
二、新授: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几个数的倍数问题(板书:倍数)
问:4的倍数有哪些?6的倍数有哪些?
板收:4的倍数有:4、8、12、16、20、24……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
问16是谁的倍数?30是谁的倍数?24呢?(24既是4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即4和6公有的倍数)
问:4和6公有的倍数我们起个名字叫做公倍数。
板书:公倍数
问:你能总结一下公倍数的概念吗?(几个数公有的倍数)
问:除了24是4和6的公倍数外,还有其它的吗?请举例?并在板书中圈出来。
问:哪个公倍数最小,可以叫什么?(最小公倍数)
板书: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
问:你能总结概念吗?
在4和6的公倍数中,最小公倍数是比较重要的,那么为什么不研究最大公倍数呢?
小结: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因此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所以最大公倍数不存在,也不能研究最大公倍数了。
问:几个数的倍数与这个数的公倍数的关系是怎样产生的?看书解决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看书45页(注意书本的集合图),质疑。
练习:找一找8和12的公倍数。
2.最小公倍数与质因数的关系。
最小公倍数与质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从分解质因数入手。请你们按老师出示的讨论的问题,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投影:
把4和6的倍数分别进行分解质因数。
讨论:
①4的倍数的质因数与4的质因数有什么关系?16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②6的倍数的质因数与6的质因数有什么关系?
③30是谁的倍数?为什么?
④24是谁的倍数?为什么?
⑤4和6的公倍数应包含哪些质因数?
  板书:
        4 =2 X 2             6 =2 X 3
        8 =2 X 2 X 2         12 =2 X 2 X 3
        12 =2 X 2 X 3        18 =2 X 3 X 3
        16 =2 X 2 X 2 X 2    24 =2 X 2 X 2 X 3
        20 =2 X 2 X 5        30 =2 X 3 X 5
        24 =2 X 2 X 2 X 3
        ……
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把结论写下来。学生小结:
①4的倍数应包含4的全部质因数。
②6的倍数应包含6的全部质因数。
③30是6的倍数,因为30包含6的全部质因数。
④24是4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因为24既包含4的全部质因数,也包含6的全部质因数。
⑤4和6的公倍数应包含4的全部质因数和6的全部质因数。
验证:24 =2 X 2 X 2 X 3
学生小结:看一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看是否包括它的全部质因数。
练习:甲=2 X 2 X 2 X 5 X 2 X 3
问:甲是不是4和6的公倍数?为什么?
      乙=2 X 2 X 2 X 3 X T X V
问:乙是不是4和6的公倍数?为什么?
3.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最小公倍数与公倍数的关系。
把4和6的公倍数分解质因数,观察一下:
①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与4的质因数,及6的质因数有什么关系。
②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与4和6的公倍数24、36有什么关系。
4 =2 X 2
6 =2 X 3
12 =2 X 2 X 3
24 =2 X 2 X 3 X 2
问:中间2是谁的质因数?(4和6公有质因数)
问:前面的2是谁的质因数?它与中间的2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后面的3是谁的质因数?
板书:自有质因数
问: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什么样的质因数的积?
板书:
最小公倍数 =公有质因数的代表 X 自有质因数的代表
问:如果少一个质因数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再多一个质因数会出现什么结果?
问:24的质因数与12的质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结:4和6的公倍数24应包括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的全部质因数。
4.练习。
(1)甲 =3 X 3
乙 =3 X 5
问:甲和乙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2)甲 =5 ,乙 =2 X 2 X 3,问甲、乙、丙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4)       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36与30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小结做法。
5.学生看书46页例2,根据提纲学习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提纲:
①求最小公倍数的短除法的格式与求最大公约数的短除法的格式一样吗?
②短除竖式中的左边是什么数?(公有的质因数)
③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数?(各自自有的质因数)
④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方法与求最大公约数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吗?
三、课堂练习:
1.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1)6和15       (2)42和24
2.填空:
(1)甲 =2 X 3 X 5       乙 =3 X 5 X 7
甲和乙的最小公倍数是(      )
(2)甲 =2 X 2 X 5
乙 =(    )X 5 X (    )
甲和乙的最小公倍数是 2 X 2 X 5 X 7 =140
(3)甲 =a X t         乙 =b X t ,甲和乙的最小公倍数是(    )
四、课堂总结:
(1)       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2)       最小公倍数是哪些质因数的积?
(3)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4)       用自己的话说说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过程及依据。
课后反思:现今教坛人人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而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却为了老师的需要,这种"主体"被抹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被扼杀。如当学生探究出用两个数公有质因数与独有质因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符合教材,符合教案和老师原定思路,老师以为已得到了教师想得到回答,就结束了学生的发言,生怕旁生枝节,影响了教学进度。
               
课题二 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其不意,我们在备课时很难预料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关注学生的需要,顺着学生的思路,从容地处理每个环节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这一教学理念转变成一幕一幕精彩的学习片段。所以在在设计的时候我尽量的从大处着手,不拘小节。
教学要求  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求出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练习:将练习十五的第五题做在书上,做完后集体修订正。
2.回答问题: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是最小公倍数?
3.求24和32的最小公倍数。
4.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12和36      4和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先让学生用上节课学的方法分别求出这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观察结果:通过这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3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4页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判断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解答出来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五的第6题,先让学生写,再让学生说,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并订正。
3、做练习十五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再点几名学生讲打√或×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8题。
课后反思:,在教学中我注意学生是否对自己的学习满足,在教学中提了两次"你们提的问题都理解了,你们感到满足了吗?"特别当学生探究出用两个数公有质因数与独有质因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老师问了一句"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也正是这样一句简短的问话,从根本上把学生的"需要"置于教师的"需要"之上,也正由于这句话,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发挥得淋漓尽致,连老师都没有去多想的规律,而他们却想到了,而且随着探究的深入,我们的学生做出了三种规律,道理是一样的结论。在选用方法中,他们各持己见,结果在讨论与争论中从感性的第三种方法上升到理性的第一种方法,细细品味学生的这种转变,其实这也是一种数学方法的探究与学习,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轨道上,建构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也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让学习变得格外精彩与有趣。不经意中我们还意外地发现教学过程 中,教的过程被谈化了,学的过程更突出了,更让我惊讶的是,孩子其实很有主见,很有思想,只是我们平时不关注孩子们的需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给予孩子"机会"、"空间"、"时间"。

 

 

 

 

 

课题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教育改革的趋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知识王国里自由的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知识的使用价值。这节课学生已有求两个数的公倍数的基础。所以安排学生自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没什么问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教学难点   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时,点几名学生说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8      7和28       12和16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4。
(1)请同学们把8、12、和30分解质因数,并指出公有质因数是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8=2×2×2
   12=2×2×3
   30=2   ×3×5
(2)分组讨论。
①8、12、30的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②如果先取这三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再取每两个数公有质因数1个2和1个3,最后取各自独有的质因数2和5 ,(2×2×2×3×5)这些质因数是否包含了8、12和30所有的质因数?
③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3)归纳: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这三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2和5),这些质因数积(2×2×2×3×5=120)就是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
(4)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大同小异。(板书短除式)
       8  12  30
①先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
②再用什么数作除数去除?(重点指导:另一个数要移下来)
③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④最后怎样做就可以求出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比较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不同?(先可让学生说,然后老师归纳)
相同点:都是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都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不同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这止;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要先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再用两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商中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两两互质)为止。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75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五的第12题,先让学生看,再指出它的错误,使学生明确:错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还没有找完。在用6除时把8移下来,就等于在最小公倍数里多取了一个质因数2。
3.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学生口答。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五的第10、11、14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十五的第21*~23*题。
 课后反思:通过自学,让学生知道应先用三个数的公有质因数去除,三个数没有公有的质因数了,再用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要除到两两互质为止。如果三个数中两两互质,这三个数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三个数中较大数分别是两个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课题四: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数学中的一种思想与方法,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似真判断。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猜想验证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关于"猜想--验证",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和搞小动?quot;。
教学要求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正确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
教学用具  在投影片上画好教材第80页的表格(留空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先让学生将能被2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5整除的数用□圈起来,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2.很快说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7    9和45  9和12  2、3和11  8、10和40  3、4和6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5。
(1)出示例5(点2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8   42              28   42
      7  14   6           7   14   6
          2   3                2   3
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        42和28的最小公倍数是:
  2×7=14 2×7×2×3=84
(2)揭示课题: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3)出示留空的表格。
先让同桌的学生互相说说,再点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归纳填表。
(4)看表上的不同点回答。
为什么它们在计算时不相同?
使学生明确:①因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只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所以只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②而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仅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还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所以要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然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六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点。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3、4、5、6*题。
    课后反思:学生是不是喜欢数学,最了解的人是他自己。特别是那些无法定量的表现内容,如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对问题的解决的心态,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等,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因此,每节数学课后,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说说我自己”的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感受进行反思和自我监控,找出不足,改善学习。如在教学完“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后”,老师设计了如下的评价量表: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习评价
我懂得了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我能运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的方法很特别,与众不同,我能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 我喜欢这节数学课并愿意和我的同伴共同克服困难去发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课题一:分数的意义(一)
设计意图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分母、分子,认识分数单位的特点,能正确读、写分数。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③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用具  教材第84~85页有关的投影片、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①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3个)②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 )。
2.指定一名学生用1米长的直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比3米长,比4米短)。
3.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分数。究竟什么叫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算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
(1)出示月饼图。提问学生: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2)出示正方形图。提问:把这张正方形纸怎样分?分成了几份?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样的3份呢?( 、 )
(3)出示线段图提问: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1份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这样的4份呢?
如果把1分米的长度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7份呢? 表示什么?
2、进一步认识单位“1”。
以上都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如4个苹果、一批玩具、一个班的学生等。例如:
(1)出示课本第86页的苹果图。提问: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出示熊猫图。提问: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表示什么?
(3)练习:说出下图中涂色的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 ●
●○○○○○                  ● ●
●○○○○○    ● ●
· ○
· ○
· ○
3.揭示分数的意义。
(1)观察以上教学过程 所形成的板书。
 
 一个物体              
 计量单位                                        单位“1”
                 
 一些物体      ★★★★    
告诉学生:像这样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2)反馈。①在以上各图中,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②  、 、 各表示什么意义?③议一议:什么叫做分数?
(3)概括并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练习。练习十八第1、2、3题。
5.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单位。分数的读、写法。
(1)教师任意写出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阅读课本第85页最后一段并思考:一个分数中的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3)认识分数单位,初步了解分数单位的特点。
练习:①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 。
      ②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 。
      ③(  )个 是(   )。
      ④ 是(  )个 。
(4)想一想:读、写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读作           ,表示      个 。
 读作          ,表示有       个 。
三、课堂实践
1.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
2. 读作(    ),分数单位是(   ),再添上(  )个这样的单位是整数1。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分数?如何理解单位“1”?
2、什么是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5、6题。

 


课题二:分数的意义(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并能正确地应用。学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能联系分数的意义,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  ▲▲
△△  ▲▲

2.口答:什么是分数?如何理解单位“1”?
3.填空。
 是(  )个 。 的分数单位是(   )
7个 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二、揭示课题
出示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三、探索研究
1.认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分数也是一个数,也可以用直线(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1)认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画出等长的距离表示0、1、2。
②根据分母来分线段,如果分母是4,就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如: 、 :

         0      1         2
(2)提问:如果要在直线上表示 ,该怎样画?启发点拨。
①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应把0~1这一段平均分成几份?如果分母是8呢?分母是10呢?
③ 应用直线上的哪一个点来表示?
(3)如果要在这条直线上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该怎么办?
这条直线上0~1之间的第七个点表示的分数是多少?
2.练习。
(1)教材第87页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 、 、 。
3.教学例1。
(1)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出示讨论题,同桌讨论。
①这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②1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③5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3)汇报讨论结果,板书答语。
(4)小结分析思路。口答这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题目时,一般要根据分数的意义先找单位“1”是几,就是分母平均分成几份,其中1份是分数单位,再看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几。
4、练习。教材第88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87页的“做一做”。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 下面的分数: 、 、 、 、 。
3.食堂有一批面粉,吃了45袋,还剩28袋,吃了的和剩下的各占这批面粉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2.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依据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怎样思考?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4、7、8题。

 

 

课题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已具有前导性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先从计算结果和商不变性质的旧知揭示等式:l÷2=2÷4=3÷6=4÷8,再回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转化成 = = = 。然后用纸条折叠涂色来验证。组织验证性的操作要注意:操作前要讲清操作的目的、要求和程序;操作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③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材第89页的饼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 表示(                 )。
(2)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计算。(1)5÷8    (2)4÷9
 二、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2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板书:
       1÷3=
(2)讨论:1 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1米
 
             ?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1米的 ,就是 米。
(3)写出答语。
2.教学例3。
(1)读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分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知道,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 ,即3个 块,把3个 块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 ,即 块。因此,
3÷4=(块)。
由此可见, 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3=、3÷4=这两道算式,想一想:
①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归纳出以下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板书:被除数÷除数=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发怎样表示?
板书:a÷b=(b≠0)
(4)想一想: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b≠0。
(5)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着重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91页中间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到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1~3题。
课题四: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学要求  ①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②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③知道“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30分米=(   )米   180分=(   )时
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2.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算式的商。
(1)7÷9(2)4÷7(3)8÷15(4)5吨÷8吨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学习“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出示例4。
(1)出示例4并审题。
(2)提问:根据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这两题该怎样计算?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商应该如何表示?
让全体学生尝试练习。
(3)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比较例4与复习题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重点说明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其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2.练习教材第91页下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5 。
(1)出示教材第92页复习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订正时启发学生分析:这道题把谁与谁比,求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把什么看作标准,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怎样列?
板书:30÷10=3   
            答: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
(2)出示例5并读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方法。
讨论后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从分数意义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
②从倍数关系入手。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以鸭的只数作标准,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7÷10=。
(3)比较复习题与例5异同点。
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都拿作标准的数作除数,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所不同的是,前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大于1的数,后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小于1的数。
4、练习。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实践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8厘米=(   )米   146千克=(   )吨    23时=(    )日
41平方分米=(  )平方米  67平方米=(   )公顷 37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五(1)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4人。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1、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当得不到整数商时,该如何表示?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4~7题。
七、思考题。
练习十九第8题及思考题。

 

 


课题五: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掌握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几个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②应用观察图示边比较边归纳的方法,渗透化归、分类等思想。③培养学生口述算理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材例6、例7直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材第93页复习题,请一名学生口答。
2.看图写分数,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0     ()    ()   1

二、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初步学会了最简单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这节课就来进一步探究“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 和 的大小。
出示例6左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 和 相比,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板书: > )
如果没有直观图,该怎样比较 与 的大小呢?
因为 和 的分母是相同的,它们的分数单位都是 , 是2个 , 是1个 ,2个 比1个 多,所以 > 。
(2)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 和 的大小。
(3)观察例6这两组分数,找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请一名学生口答)
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练习:教材第93页“做一做”。
3.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 和 的大小。
①出示直观图,使学生从图上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所以 大于 。
② 和 的分子相同,表示所取的份数一样多,它们的大小是由分数单位决定的。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分的份数少,每一份就大,也就是分数单位大;分母大的分数表示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就小,也就是分数单位小。所以 大于 。
(2)比较 和 的大小。
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 < 。
(3)想一想:上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4、练习:教材第95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首先要看清是分母相同还是分子相同。如果分母相同,关键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如果分子相同,关键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五、课堂实践
1.练习二十第1题。
2.练习二十第3题。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2、4题。
七、思考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    > >

 

 

 

 


2、真分数和假分数
课题一: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③渗透集合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教学用具  投影仪,例1、例2的直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2.填空。
3÷4= 8÷11=       =(   )÷(   ) =(  )÷(  )
二、探索研究
1.认识真分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比较例1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 、 的分子都比分母小)。
(3)联系直观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4)指出:像 、 、 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你能再举几个真分数吗?
提问: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认识假分数。
(1)出示例2 直观图,指点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联系直观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1, 和 都大于1)
(3)像 、 、 等都是假分数。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3.练习:教材第99 页上面的“做一做“。
4.揭示课题。
从上面的直线图中可以看到,分数可以分为几类?哪两类?(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5.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2)第2题。练习后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真分数和假分数用线分割开来。
6.认识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1)观察上表中的分数,哪些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板书: 、 、 、 、 、 、 、 、 、 、 、 。
(2)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商是多少?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
结论:当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这些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1) 结合例2直观图进一步说明 =1和 =2的算理。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99页的例3下面的“做一做“。
2.判断。
(1)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2)假分数都大于1。
(3)小于 的真分数只有6个。
3.游戏。
形式:教师出示带有括号的分数,让学生举出手中的数字卡,按要求填数。
(1)使 为真分数。
(2)使 是真分数。
(3) ,组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
(4) ,组成分子是5的假分数。
五、课堂小结
谁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获得了什么知识?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3题。
七、思考练习
写出分母是7的所有真分数和分子是7的所有假分数。

 

 

 

 

 

 

 

 

 


课题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带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带分数;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②培养学生总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③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观察以上假分数,根据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这一特征,假分数可以分成几类?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整数
板书:假分数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分数
3.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化成整数。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又可以改写成怎样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认识带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方法。
(1)出示例2图③,向学生指出:这是我们昨天认识的假分数 。从图上可以看到 是由 (就是2,教师把黑板上的圆片翻一面成2个整圆)和 合成的数,可以写成2 。2 就是带分数。
(2)观察2 ,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
板书:    整数部分    分数部分
(3)提问:什么是带分数?
板书: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4)认识带分数的读法。
①2 读作:二又五分之一。
②练习。读出下列各带分数。
1    5   3   6
2.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1)自学例4,把 和 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2)组织学生讨论。
①把 和 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根据分数单位的个数怎样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怎样化?
②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改写的方法是什么?
归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除分子,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3)练一练:把复习题第1题中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4)引导学生总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9页最后一段话。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100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一第4、6题。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就化成带分数。
16÷19   180÷15   27÷23   104÷5
五、课堂小结
1、什么是带分数?带分数有什么特征?
2、带分数与假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3、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的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5、7、8、9题。

 

 

 

 

 

 

 

 

 

 

 

 

 

 

 

 

 

课题三: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把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及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③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把1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
(1)出示例5后,着重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白“把1化成分母为2、3、4、5……的分数,也就是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分别取它们的全部。
(2)直观演示。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这个圆里有2个 ,2个 是 ,1=。
也可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这个圆里有3个 ,3个 是 ,1=。
同样可以得到1=、1=…
由此可知:1=====…
(3)小结:1可以化成分子、分母(0除外)相同的假分数。
练一练:1====。
想一想:其它整数能不能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呢?
2、把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
(1)出示已画好的例6直线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下列整数对应的假分数是几?
       1=        2=        3=         4=        5=
(2)把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因为1里面有3个 ,所以2里面有(3×2)个 ,即 (在直线上数出6个 ) 。
板书:2==    或2=
(3)把5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想一想:1里面有(  )个 ,5里面有(□×□)个 。
板书:5==或5=
(4)怎样把2、5分别化成分母是4的假分数?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讨论: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5)小结:①和其它整数(0除外)都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②把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
练一练:8==      12==(   )
3.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1)出示例7直线图,让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进行自学。
①2 这个分数是由哪两部分合成的?
②怎样把2化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
③真分数部分是多少个 ?
④把整数部分和真分数部分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个 ?
(2)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板书:
2 ==
(3)引导学生归纳出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练一练:1 ==。4 ==。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104页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1、把整数化成用指定分母作分母的假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2、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3、两者在方法上有什么不相同?有什么不同?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七、思考练习
一个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分子是5,把它化成假分数后分子是21,这个带分数是( )或(  )。

 

 

 

 

 

 

 

 

 

3、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题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因为分数与整数不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相等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再结合分数的意义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由于分数和整数除法存在着内在联系,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利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用具  每位学生准备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教师:纸条、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2.说一说:(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3.填空。
         1÷2=    (1×2)÷(2×2)= =。
二、揭示课题
让学生大胆猜测: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性质存在呢?这个性质是什么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探索研究
1.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1)让学生拿出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并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色,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2)观察比较后引导学生得出: ==
(3)从左往右看: ==
由 变成 ,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有什么变化?
把 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2,就得到 ,即 ==(板书)。
把 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3,就得到 ,即: ==(板书)。
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从右往左看: ==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 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 。同理, 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也可以得到 。
板书: ==     ==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与前面的猜想相回应。
(6)提问:这里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补充板书:零除外)
2.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的比较。
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有分数的基本性质。
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3.学习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出示例2,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启发:要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 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应该怎样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
(3)让学生在书上填空,请一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
4.练习。教材第108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实践。
练习二十三的1、3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课后反思: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趣”、“实”、“活”三个字。课上得有趣、有吸引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学习效率必然高;课上得扎实,重点突出,讲求实效,更是教学效率高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揭示规律,从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到都乘以 相同的数,都除以 相同的数。“都”字用得好,为什么?把第二个“都”字换成“或者”为什么好?再到零除外,重点突出,步步深入。又如,沟通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的联系,练习有层次、有坡度,从乘以或除以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的数,从唯一答案到有多个答案,逐步深化。既巩固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了运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起来有味道。

 

 

 

 

 

 

 

 

 


4、约分和通分
课题一:约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  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用具  例1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16   20   36   45   27
2、教材第110页复习题第(1)、(2)题。
二、揭示课题
前面同学们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约分”。(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1)用投影片依次显示课本长111页三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图中的涂色部分。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将三幅图重合,进一步证实         ==  。
(3)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得: ==,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3去除,得: ==  。
(4)师生共同概括最简分数的意义。
板书: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告诉学生:像这样把分数 化成 ,再化成 ,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什么叫做约分呢?(让一名学生口述)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6)想一想: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2.练习:教材第111页上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2
(1)指名学生说说把  约分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掌握逐次约分法。
先观察分子、分母有什么特征,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30和12有公约数2和3,先用2除12和30,再用公约数3去除6和15。通常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以上过程板书如下:
 =
(3)掌握一次约分法。
用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6去除分子、分母,一次就得到最简分数。如:
 =    或    =
(4)告诉学生,约分时应尽量用口算。能一下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的,就直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比较简便。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2题。
五、思考练习
1.写出分子是18的所有最简假分数。
2.写出分母是1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课题二:通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②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③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求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8和9    9和27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         ===
3、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
 ○     ○      ○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比较 和 的大小。
提问:这两个分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上面3道题都能很快看出两个分数的大小,为什么 和 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呢?
(2)让全体学生自学课本第114页例3,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 和 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
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能用24、36、45等数来作它们的公分母吗?
④课本上为什么选用12作公分母?
(3)全体学生围绕以上思考题进行讨论。
(4)通过直观图引导学生比较 和 的大小。
① 是怎样变成 的?板书: ==
   又是怎样等于 ?板书: ==
②谁会用“因为……所以……”来说明?
板书:因为 < ,所以 <
(5)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通分的意义。教师板书课题--通分。
2.学习通分的方法。
(1)出示例2并对照通分的意义说明题目要求。
(2)第(1)题把 和 通分,应当选用什么数作公分母?
板书:用3和7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怎样化成二十一分之几? 又怎样化成二十一分之几?
(3)第(2)题把 和 通分该怎么做?
全体学生试算,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4)如果把 的分母“6”改成“8”,又该怎样通分?
(5)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
提问: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准确、快速地求出公分母)
3.学生阅读课本第115~116页。
三、课堂实践
1、练习二十五第1题。
2、练习二十五第3题。
3、趣味练习:用1作分子,自己的学号作分母,同桌的两个通分。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通分?
2、通分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1、2、4题。
六、思考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 <

 

 

 

 

 

 

 

 

 

 

 

 

 


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题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民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②能够正确地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例1和例2的示意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
①什么是分数单位?
② 的分数单位是(  ),1 的分数单位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③ 是(  )个 , 是5个(  ),4个 是(  )。
使学生理解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然后教师引出新课,并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揭示课题
1.教学分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1,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说一说题意。
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
启发学生回答:要求一共用了几分之几,要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问谁能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数加法的意义: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然后教师出示例1的示意图。


               ?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是几个几分之一, 是几个几分之一, 和 的分数单位各是什么?
使学生说出: 是3个 , 是2个 ,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都是 。
教师进一步提问:它们能直接相加吗?
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3个 加2个 得5个 ,就是 。
教师板书: + =
请一名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和计算的过程,然后学生齐读书上关于分数加法的意义。
2.教学分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在例1的右面出示例2,先指名读题,再让学生讨论:例1和例2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联系?(例1的问题在例2里变成了一个已知条件,例1的一个已知条件在例2里变成了问题)
问:我们在学习加法的各部分关系时,把例1的得数 叫做什么?(两个加数的和)把例1的一个已知条件 叫做什么?(一个加数)我们在例2中要求的是什么?(是另一个加数)那么我们知道了两个加数的和( )和其中的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有什么关系?
谁能说一说分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2图。(将例1图进行变化,已知和未知互换)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减吗?为什么?(只要分数单位相同就可以直接相减)
请一名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接着让学生在书上把题做完,并齐读书上分数减法的意义。
3.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例1、例2的计算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①这两道例题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相加、减?(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
②在计算过程中什么不变?(分母不变)
③只要把什么相加、减?(只要把分子相加、减)
④谁能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学生齐读。
(2)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并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可以按照什么法则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指两名学生板演。
检查学生计算情况并评讲板演。对计算结果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或没有化成带分数的,教师强调,分数计算中得到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尝试练习。
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4)小结。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得到的结果应该注意什么?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八的第1~4题。

 

 

 


课题二: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会口算简单的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对计算结果出现分子是“0”的情况,会正确写“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名学生说出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计算下列各题。
 -      +    +
订正后,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探索研究
1、揭示课题: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2、教学同分母分数的连加。
教师出示例4,指名读题,说题意。
问:这道题里有几个分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 + =
怎样计算呢?让学生讨论,并说一说怎样计算。可能大部分同学会说出按顺序分两步计算,即先计算  + ,得出的和再和 相加。
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说出也可以把三个分数的分子连加起来,分母不变。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写完得数1 后,引导学生再认真审题,明确题中已知条件中的分数是有单位名称的,所以在写出计算结果后还要注上单位名称。
3、教学同分母分数的连减。
教师出示例5。
启发学生思考:题中的“1”是整数,而另外两个数是分母为12的分数,能直接相减吗?
怎样才能直接相减呢?(把1 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
同学们根据例4连加的计算,能算出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当学生把计算结果 写成0时,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明确:在分数除法中,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因为在除法算式中,0除以任何自然数都得0,所以分子是0的分数都等于0。
三、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小结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要把分子连加、连减,分母不变)
2、指名学生回答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结果应该注意什么?(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四、课堂实践
做例5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八的第5~10题。
六、思考练习
练习二十八第11题。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题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要求  ①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②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  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  表示 和 的圆形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和      和     和
2、指名说一说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使它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计算 + 。
学生读题,出示教具,教师说明用 和圆片表示 ,用 的圆片表示 。
请学生观察、思考:
①这个分数加法题和过去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
② 和 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
③分数单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
④有没有办法把这道题转化成能直接相加的分数加法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先通分,就成同分母的分数,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请几名学生说说能分过程,教师演示板书如下:
                   +  

                      +       =    

 + =+ =
谁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例2。
出示例2:计算 -
学生读题。
问:这是一道分数减法题,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减?该怎样计算?
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时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评讲板演,请板演的学生说计算过程,最后集体订正,注意书写格式。
 - =- =
谁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也就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谁能总结一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概括总结。
学生齐读教材第134页上面方框里的计算法则。
四、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34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①这两题计算后的结果都不是最简分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②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计算时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九第1~4题。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题一: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下面各题。
 +      -         4+
2 、口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同一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遇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探索研究
1.揭示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学例1:计算 + -
学生读题,思考并回答。
①这是一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你能说出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吗?(从左往右计算)
②在计算之前,先要做什么?(先一次通分)
③通分以后,再怎样计算?
(通分之后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试算,同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教学例2
出示例2 :计算 -( + )
学生读题。
请学生比较,例2与例1有什么不同?(有括号)运算顺序应该怎样?(先算括号里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最后集体订正。注意简便写法。
三、课堂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四、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136页下面的“做一做”。
2、做练习三十的第3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1、2、4、5题。
六、思考练习
练习三十的第6题。

    数学第十册教案(二)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