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民主与共和

  • 日期:2011-11-09 11:19
  • 来源: 学友投稿
  • 浏览:
  • 字体:[ ]

每年新学期的开始时,当一年级的班主任开始组建一个新班级时,就会面临一个问题:班干部如何选?通常的做法是在第一学期或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班干部由班主任指定。到第一学期的期中或期末,就由学生自己投票选举班干部。随着民主观念的深化,选举的方式也会不断地变化。例如早期的班干部选举可能是由学生公开提名,学生全体举手表决。后来可能会出现竞选的班干部要做竞选演讲,然后由学生在纸上填写班干部名字,进行投票选举。再后来要公开唱票。如果问班主任为何要将如此复杂的政治选举的形式引入班干部选择的过程。他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是为了民主,为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为了班级的民主化管理。如果再问他为何一开始班干部的任命要指定,不能一开始就选举。他会回答说这是因为学生刚来,相互不了解,不知道该选谁,因此操作上有困难。

从前面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对班干部的选用,教师有一个放弃指定方式,选择选举方式的过程。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行为选择,是为了班级的民主化管理。如果说选举方式体现的是民主化管理,那么指定方式体现的是什么?显然不会是放任自流的管理而只能是专制的管理了。

面临这样的现象,就有理由要思考,为什么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追求民主化管理?班级的民主化管理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单单只是体现在投票选举班干部上了吗?班干部投票竞选就真的能达到班级民主化管理的目的了吗?

与人最初是平等的,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但由于人与人结成社会群体,并在群体中产生了分工合作与产品交换,为了提高社会群体的整体效率,人们逐渐出现了授权行为,把一部分行为的选择决定权授予社会群体的管理者,即群体的首领。于是产生了公权。公权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有了一定的协调一致,但承认公权的社会成员也部分地失去了行为选择的自由。他们因此必须做一些不由自己选择的事。而掌握公权的首领可以替其他社会成员作出选择。由于事物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选择的结果会对其他社会成员造成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而此时他们已经失去了选择权,受到了公权制度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自由。他们不能作出选择,却要承担首领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这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合作关系。

当掌握公权的人为了自己的获利而作出对其他社会成员不利的选择时,公权就成了可以用来谋取私利的特权。特权是伴随公权而产生的,因此只有掌握公权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特权的享有者。

公权持有者在成为特权享有者后,不但希望维持巩固自己享有特权的地位,还希望自己的子孙也享有特权,因此他们利用公权剥夺了其他社会成员对公权持有人的选择权,使王位的传递由禅让变为了世袭。君王还利用手中的公权将世袭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于是百姓失去了合法选择首领的权利。伴随着百姓的首领选择权的失去,君王在行使公权的过程中也就失去了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于是君王不必担心因为滥用公权谋私而失去公权,他们手中的公权也就很容易成为合法的特权。当君王与民众所拥有的选择权不再对等时,双方也就不再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君王可以利用合法的特权侵害民众的利益,而民众却不能选择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事。于是作为管理者的君王才可能对作为被管理者的民众使用专制的管理方式。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