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

  • 日期:2011-09-26 09:11
  • 来源: 快乐方法
  • 浏览:
  • 字体:[ ]

    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行,各科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与以往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安稳,而是更加活跃了,在学习中需要进行更多的合作、探究、实践和研究。伴随着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转变,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班主任必须审时度势,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指引。

    一、 新理念

    1.人文理念

    长期以来,班主任在工作中一直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

    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那些所谓的规范往往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制定出来的,有一定的工具性,并且多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衡量学生,要求学生,这实际上背离了教育的真谛。这样的规范对学生有很大的强制性,所能达到的效果是甚微的。如果班主任一味地*规范来约束甚至对违规的学生进行处罚,逼迫学生懂得规范的重要而小心翼翼地实践规范,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天性,他们的良好个性也会在规范中丧失殆尽。

    实行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学生,不管是学习中,还是在为人处事、与人交往中,都能让他们的优良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不是不合实际地简单制约。班主任就必须要通过实际有效的对策来让正在成长的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我教育、发展自己、展现个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班主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应努力设计活动成为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与多种“文本”(包括活动环境、活动对象、活动规则以及活动中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作用,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

    2.服务意识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师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中指出,我们的教育首先缺少的就是服务意识。在西方人眼中,教育就是一种服务。可我们脑海中更多是传统所认为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班主任以这样的认识来对待学生,学生必然是处于受支配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育,不可能会有任何的主动权。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班主任这样的做法显然与现实不相融。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依赖性是较强的,且心理品质很脆弱,他们到学校来是为了接受教育,增强本领,提高能力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需要解决,作为经常和学生接触的班主任,就应该为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营造氛围。不但要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而且要帮助学生健全心理,通过班主任的温馨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快乐地生活、学习。这样的服务是为学生能健康发展而付出的,并且是主动的帮助,正如蔡元培所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它发展自己的能力。”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