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中情感谐振的运用

  • 日期:2011-07-10 08:04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学习,必定是在积极的情感伴随下进行的,因积极的学习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能使他们动机增强,情绪高涨,行动积极,从而获得认知深化、实现高效的理想效果。情感是指人对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谐振是指因心理沟通和心理相容而引发的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顺利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就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样就产生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情感谐振,这是学生掌握学法和搞好学习的重要情感动力。唐功谦、薛洪全、臧运武老师综合情感谐振的种类归纳以下10种。
     1.性别谐振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学法指导时,要考虑性别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女生自尊心较强,遵守纪律,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较擅长形象思维和记忆,感知和观察也较男生细致。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可从传授记忆方法入手,引导女生在做到“知识重现”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归纳和演绎,能从个别、特殊情况归纳出一般结论,又能根据一般原理去执因索果。对要求自己不严的男生,要抓预习、纠错和培养及时复习的习惯。学法指导符合性别谐振的规律,一定能被学生顺利接受。
     2.年龄谐振不同的年龄段,会形成各自典型的心理特征,这是形成感谐振的基础之一。欲使学法指导获得理想效果,必须以年龄特征为依据制定学法指导的方案。例如,对10—13岁的学生,要注意纠正其“听课、作业、突击应考”的被动学习习惯,而要培养他们“主动预习、带问题听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总结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对 14 岁以上的学生,则应加上“制订计划、搞好课外学习、发展个性”的要求。学生指导只有体现出发展观点,才能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要求,才能与学生的年龄同步发展,才能起到诱导、激励作用。
     3.气质谐振气质是指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情绪和行为发生的速度和强度,它受先天影响较多,变化较难。按古希腊希波克利特的划分,气质基本分为胆汁质(热情、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外倾性)、多血质(活泼、反应迅速、兴趣易变,具外倾性)、粘液质(稳重、反应缓慢、注意稳定但又难于转移,具内倾性)、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精神体验深刻,具内倾性)。不同的气质,是不同神经的反映,在学习上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了解气质特点,可实施有特点的学法指导,以引发气质谐振,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如胆汁质的学生,学习努力,但一遇困难就易心灰意懒,做作业和答卷求快,常犯粗心、虚浮的错误,对待这样的学生要在保护其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化思维,培养意志。在具体操作上,应指导他们先思考后答题、先复习后作业、先检查后交卷(或作业),还可指导他们建立“纠错薄”,有计划有重点地消灭错误。又如,粘液质的学生遵守纪律,理解问题较迟缓,听课时常跟不上教师的指导和内容的转换,对待他们,则要加强预习指导,减少听课时的困难,对注意品质的培养,要特别关注“注意转移能力”的培养。
     4.信念谐振信念是受人生观支配的稳定的精神寄托,它对人的心理状态有很重要的影响。对学生而言,信念受学习观、学习目的支配。教师欲对学生施加有效的学法指导,必须同时进行目的教育,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师生在共同的信念下形成情感谐振,使学生指导顺利地被学生所接受。例如,一位外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每秒钟去看、读、听、写、想,努力争取单位时间内的最高学习效益,并将此种奋斗精神延伸到每科、每天、每月,直至终生,这样就把“秒秒必争”的技巧与信念巧妙地结合起来了,获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的效果。
     5.兴趣谐振兴趣是学生对事物、活动有选择地、愉快地接受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就可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学科、活动入手,努力引起师生间的兴趣谐振,这样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就会受到欢迎。例如,一位当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很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他从关心学生兴趣入手,建立感情,指导学法,并逐渐把已有的学习兴趣迁移到别的学科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位班主任班上有部分同学爱好写作,但理科学得不好,他就先从指导写作开始,要求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源泉,写好观察日记。待学生有一定进步时,他就表扬、鼓励,举办讲座,引导学生“学啥写啥、做啥写啥、见啥写啥、想啥写啥”。经过半年指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在此基础上,这位班主任又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以促进物理学习。例如,他问学生,为什么水壶里的水开了时,从壶嘴里冒出的气总和壶嘴保持一定的距离(夏天这个距离长,冬天这个距离短)?这样就把对语文写作的兴趣迁移到了物理学习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甚有裨益。顺乎自然的兴趣谐振,能为学法指导提供极有利的条件。
     6.动型谐振人脑对一定刺激系统所形成的反应系统,叫动力定型,对学生而言,动力定型就是一系列的学习习惯。动力定型构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对学习质量的优或劣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要想形成动型谐振,第一步是找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合理的成分,把其点滴长处加以培育和引导,使之逐步形成优势和好习惯,这样就可在动型谐振之中形成新的好习惯。例如,英语教师可在课堂上拿出几分钟帮助学生预习下课单词,晨读时再加以指导,有了这两次准备学习,学生一定能在课堂上把单词、句子学得较好,能体验到预习的积极作用。如此实践多次,学生慢慢就有初步体验并养成习惯,这时进一步讲解预习有“提高听课效率、加强记忆效果、培养自学能力和主动精神”等作用,学生马上就能与自己已形成的习惯联系起来,在动型谐振之中深刻理解老师的学法指导。
     7.智能谐振智能水平相近的人容易在思想情感上互相沟通,他们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差无几,对彼此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容易理解和互相支持,这些都是沟通心理引起情感谐振的因素。作为教师,要以心理位置互换能力了解学生的智能情况,根据其接受能力进行学法指导,这样才能讲其所需,导其所盼。例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依其接受能力实施不同的学法指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可进行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先分析后做题、先理解后记忆、先检查后交作业的学法指导;对初中(特别是初二以上)的学生则应进行“带着问题听课、堂上自提任务秒秒必争地进行学习、先密后疏复习知识、将知识纳入体系、课内外学习结合发展个性”的学法指导。
     8.需求谐振当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必然会有夙愿以偿的满足感,这时极易引发需求谐振。需求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学生中当然也是如此。在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如果师生间形不成需求谐振,学生就缺乏学习内驱力,就会厌学,往往对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无动于衷,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此相反,教师如能就学习方法导其所需,学生就会振奋,就能按教师的指导积极学习。一位历史教师掌握了许多记笔记的方法,他用“分散记忆”指导学生记忆知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用“不同的彩笔、不同的符号来记某一方面的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记好笔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成绩,这种以满足学习需求为内容的情感谐振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
     9.期望谐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如果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相接近,二者之间就会形成期望谐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就会变成巨大的动力,诱导学生按教师的期望去改进学习和掌握学法。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钱致榕教授的“成功的荣誉班”都证明了期望谐振的巨大作用。形成期望谐振须有几个条件:一是期望须具合理性,为社会、学生所需要;二是期望须具可行性,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三是期望须具鼓励性,能在心理上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只要创立上述条件,学生必然会按教师的期望去用科学的方法搞好学习。
     10.价值观谐振当人的价值观相同或相近时,就容易形成心理相容。对事物的评价一致或相近时,人们就有相同的语言和情感,就能形成情感谐振。作为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引导学生崇尚高尚的精神文明,珍惜人类遗产,追求健康的发展和美好的情操。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学生自然会立志攀登科学文化高峰,这样才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而努力学习。情感谐振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我们只有认识它,驾驭它,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导作用,也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