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 > 化学百科 > 正文

第二代化学家的培养

  • 日期:2009-09-29 08:05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我们已经看到了苏格兰化学传统对美国化学发展的作用。它间接表明,在那时的欧美化学知识中,美国化学主要吸收了苏格兰化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拒不接受法国新化学。事实上,正象我们已知道的,美国化学还在孕育时期就兼容了18世纪欧洲的化学体系结构。特别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化学中心逐步漂移到德国。1869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A.W.Ho-fmann,1818—1892)从英国皇家化学院返回德国后,将新兴的英国染料工业基础知识在德国传播,使德国染料工业不久就出现了超过英国的现象。德国不仅拥有象李比希和维勒这样当时闻名于世的大化学家及其第一流的化学实验室,而且还涌现出一大批声誉卓著的大学。它们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生。美国化学似乎对欧洲化学中心的漂移很敏感,就像18世纪后期大批美国学生前往苏格兰随苏格兰著名化学家学习一样,南北战争前后就已经有相当部分的美国人赴德国跟随李比希这样一些著名化学家学习化学。当李比希在1875年从吉森大学转往慕尼黑大学时,接受过他指导的美国学生有18名;在1852—1873年期间有34名跟随李比希学习,其中17名获博士学位。维勒实验室中近80名美国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的占30名。这些拥有德国化学博士学位的美国学生,在 19世纪下半叶陆续回国后,成为美国化学界的第二代欧洲派化学家(相对留学苏格兰和巴黎的化学家而言)。第二代美国欧洲派化学家的出现,反映出美国化学发展中对欧洲化学中优质成分的吸取,无疑它将尽快使美国化学和欧洲化学之间的距离缩短。不过,应当指出,留学德国归美的那些美国人,并没有普遍汲收德国化学中固有的那些哲学东西,像黑格尔和谢林的自然哲学思想对化学的作用。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