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频道

高一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6)

  • 日期:2014-02-09 13:02
  • 来源: 乐学堂
  • 浏览:
  • 字体:[ ]

  d、“心病还要心药治”。教师应钻研《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学》等教育理论书刊,从中找到治病的“心药”。

  e、指导学生科学用脑。

  f、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教师与家长取得共识,获得学生情况的第一手材料,消除一些调控的干扰因素。

  g、开展心理咨询与“热线”对话,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经常找学生谈心,或设立班主任信箱,经常与学生沟通心灵,诊断学生的“心病”,教育学生要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使过度焦虑的学生宣泄渠道得以畅通,以减轻“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h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从焦虑异常的情境中解放出来,摆脱烦恼,超脱自我,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整自己。

  3、要培养学生具备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技巧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与支持等。

  高一年级的新生最怕老师对他置之不理,产生失落感,以为老师不管他了,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信任、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应明白,实现师生交流的主动权在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密切师生关系: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多与学生接触,尽快让学生认可老师,完成新旧环境的转换;还应该注意把师爱平均分配给每个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笑容、甚至一个手势都可以传递师爱,都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都可以缩短师生的距离。在定期的班会、谈心中,教师应敢于敞开心扉,给学生留下可亲可近的印象,促进师生间的心理相容;要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帮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要让学生理解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使集体责任感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解决学生间的冲突,应用集体责任感来约束,教育效果会更好;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难点,其中女生之间、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原则更为重要。要冷静地对待和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培养学生间彼此像兄弟姐妹一样的和睦相处,互相信任和尊重对方,团结、友爱、互助,让每个学生都体味到来自集体的家庭般的温暖,自然而然地使每个班级成员对这个集体产生一种向心力。

  (四)研究了学校构建和培养高一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1、将心理教育融入一切中学教育活动中

  在现代教育中应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域中,以受教者为出发点,理解其心理变化特点,因材施教。

  (1)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这就要求科任教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潜在心理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①激发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我们对学生讲清该学科知识对升学、对未来生活、对待事业以及为国为民多方面的重要性,将远景和近景效益客观分析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讲清该学科在各科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要偏科,全面发展;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通过论理和展示学科的美,去说服和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读学科;改善教学方法,突出主导作用,让学生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兼而有之;注意提高学习效率,不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学科如何重要而给学生加码;端正教学态度,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爱护,将严格要求与恰当运用方式方法相结合,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好感,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 较浓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学好该学科。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