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教有方 > 正文

由家庭教育想到的(4)

  • 日期:2011-10-10 09:19
  • 来源: 天天学习
  • 浏览:
  • 字体:[ ]

      一切的所以,都有因为,不是么?

 

    六、“熟悉的陌生人”

现状

     我接触过许多的家长,他们平时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从而造成了两代人之间很深的代沟,这代沟,已经到了很难逾越的境地。当然,不能沟通的理由各有不同,然而,造成的后果却几乎都是一样的。
      我曾经问过许多小孩子,问他们对父母是什么感觉,在与父母沟通非常少的孩子之中,他们眼中的父母,在印象中就是一个远房的亲戚;另一种感觉就是沟通的单一性,导致父母与孩子即使天天见面,然而,心的距离却很远,彼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且,我们发现,这种疏远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独立意识的增强,而变得越来越强烈。
      除此之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还发现这样一些事实:那些行为习惯、基本礼仪、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大多是与父母缺少沟通所致。这些孩子也大多具有偏执的个性,不太喜欢听取他人的意见;缺少毅力,几乎没有什么进取心;以自己直觉的喜好行事并且我行我素;追求简单的快乐;缺少安全感,急躁易怒,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很在乎别人对他的关注与关爱,但是别人关心她,会被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而不关心他则会被他记恨在心。
      父母的教育过程与功能,是所有其他教育者所不能代替的。这首先基于孩子对父母在生存上的依赖感和因此而产生的信赖。如果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只有依赖而没有信赖,那么,代沟将越来越难愈合。我想,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的缺位所带来的损失,是很难在后天去弥补。但是,补了,总比不补要强些。

案例1:
      L是我2002年接班时遇到的一个孩子,他的父亲年青的时候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整天在外游荡,后来一直赋闲在家。父亲对孩子的事,从来也并不关心。孩子的母亲是当地一家医院的护士,因为此,孩子断奶之后直到七岁,一直跟着奶奶生活。七岁之后,上小学的时候,把孩子接回了家。这时候,矛盾出现了,这位母亲感觉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差,于是想要纠正,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就埋怨父母把他抛开七年的事,这总让这位母亲觉得内疚。
      后来,终于是发生了一起比较恶劣的事件,孩子在路上开始抢比他小的孩子的钱。抢了钱就买烟抽,去网吧里玩。这对父母被教师叫到了学校,沟通之后,这对父母知道了问题的严重。于是,在回家之后,狠狠地教训了孩子一次。这个孩子做出一个让父母都觉得害怕的事情:他拿一把菜刀,砍下了自己的中指的第一节,后来,这一节中指就永远失去了。从此,这对父母再也不敢深管这个孩子了,那年,孩子才上小学四年级。
      我曾试图走进这个孩子的内心,却发现这孩子的思维其实简单得很,而且很固执地以为:他这样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了!他想要的,就是这种不受任何人约束的生活。所以,他拒绝一切哪怕是一点的改变。
      后来,我出外工作,我当年的学生讲,L惹事了,跟别人打架,失手杀了一个人,就关在北安监狱里。
      那七年的时间,父母在教育上,定然是缺位的。后来的教育过程中,因觉得欠了孩子而对孩子产生了溺爱,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此时处于主动缺位状态,明知道孩子的行为不正确也不予以纠正,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孩子觉得掌握了父母的心理,从而为所欲为,因为,孩子没有了最初的家庭约束,再加之所识非常之少,就会让其产生夜郎自大之感,从而听不进去任何人的意见。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