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 日期:2011-12-08 10:37
  • 来源: 学友投稿
  • 浏览:
  • 字体:[ ]


  如何构建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爱满天下——源于情感的人格魅力

    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全国模范班主任、著名教师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中就认为,他是欠学生的,学生对老师太好了,因此,他作为老师所作的一切,都是还学生的债。李镇西抱着这样一种思想,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很难说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有什么高超的技巧在里面,他只是把爱学生发挥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所以他成功了。在班级管理中,所有的技巧都抵不过爱学生,这是教育的关键,其余都是次要的。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使自己像磁场般地紧紧地把学生凝聚在自己的周围,那需要班主任对学生全心全意的爱。这种爱,既是慈母之爱,又是严父之爱,更是益友之爱。

    1、慈母之爱——爱得得体

   在人的生命基因里,早已埋藏了爱的密码。每一位正常的父母,必然会钟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每一个生命体的本能。可是现实生活中,当盲目的激情与狭隘的世界观结合起来,“爱”就成为一种伤害,孩子则成了“爱”的牺牲品。因此,中国素质教育积极的倡导者孙云晓老师提出了“真爱”的核心概念:“所谓真爱,就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利欲之利,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以此推之,作为班主任,我们也应有着慈母之心,有着慈母之爱,让“爱”作为师生心灵之间的林荫小道,但这种爱并非“宠爱”,并非“溺爱”。在工作中,我们爱的投资越多,教育的成果就有可能越大。我们要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方面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他,帮助他;当学生遇到家庭变故时,我们要扶助他,帮其张开生活的风帆;当学生患病无助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送暖问寒……总而言之,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对热情的手,一双鼓励的眼睛,一句亲切的问候,……都会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淋甘霖,对于这样的班主任,学生哪能不爱之如母。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

    2、严父之爱——爱得适度

    如果说慈母之爱如火山爆发般的热情,那么,严父之爱则如汪洋大海般的深沉。严父之爱,是一种严格之爱,在爱学生的同时,对其缺点和错误,绝不姑息,绝不袒护。但是,我们不要将这种严单纯地理解为拍桌子,摔椅子,将严理解为板着脸孔,不苟言笑,甚至动辄惩处。其实,严,并非单纯的严厉,严与爱互相统一,严中有爱,爱中添严,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只有爱严交融,才会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

    3、益友之爱——明辨是非

    对待学生,我们既是良师,但更多的是益友。学生希望班主任成为他们的朋友,他们试图摆脱教师权威的同时,又渴望以朋友的方式追随老师,希望获得班主任的支持与指导。可是,有不少的老师想做学生的益友,无形中却成了“损友”,何故?因为他们(尤其是年轻教师)把朋友之义理解得太简单、太狭隘,以为朋友就应打成一片、调侃打逗、称兄道弟,和气一团,事事够朋友、处处讲义气,这种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必然会导致工作中的位置失衡,导致班主任失去角色感,导致班主任失去威严感,以情代理,以情徇私,情在其中,乱在其中,因此,这种“爱”是没有原则的爱,没有是非观念的爱,班风不正,学生难管也就不以为奇了。其实,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把握好朋友之尺度,把握好朋友之距离感,正所谓“距离产生美”。作为朋友,我们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他们需要倾诉的时候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但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失去方向的时候,我们要给予烛照的光明,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严辞指正,不姑息,不养奸,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分清是非,明辨黑白,只有这样,才可称之为真正的益友,才可以做到不失敬、不失威。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