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探析

  • 日期:2011-08-27 14:59
  • 来源: 成才网
  • 浏览:
  • 字体:[ ]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至今对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仍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尤其他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研究他的“差生”教育理念,探析他关于转变“差生”的真知灼见和教育实践,对于我们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对此管窥蠡测,以求教于大方。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理念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关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1]但是,纵观“的著作,真正被认定的“差生”是很少的。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提到的一位叫费加的学生,费加“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位为“差生”。而正是这位“差生”后来成为一名物理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费加是一位思维尚没有“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说来说,是‘表现在手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学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少能做成功的。’”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