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

时间:2015-03-04 10:43来源:乐学堂点击:字体:[ ]

教育,就是培养人。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质。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认为教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说说而已,这种看法不可取。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一、素质 能力 智力

语文教学要求讲求综合效应,不能单打一。
语文教学根据学科的特点,须引导学生在素质、能力、智力等方面扎下深根。今日的中学生是90年代、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各个建设领域的后备军,培养塑造他们,不仅需研究他们今日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而且要认真考虑他们明日应有怎样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肩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重任的建设者,无论是专门人才还是一般劳动者,都应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应该思想活跃,富于理想,自学能力强,善于吸收各种新信息,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改革创新。语文教学就要为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现代人应该是文明的人,有良好的习惯,有奋发的精神,有追求真正的旺盛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这些素质均可通过严格的语文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由于历史的曲折和社会上的某些不良影响,学生学习上的粗疏与惰性、被动随与浅尝辄止屡见不鲜,因而,培养良好的素质,须从习惯的养成抓起。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习绝不是只在学校读书的那几年,人工作一辈子,就要学习一辈子,终身接受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贵慎始,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读书、写字、说话、作文,均要严格要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去读去写,绝非一日之功,这既是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坚强意志的锻炼。培养学生自己读书,培养他们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思维的习惯,引导他们阅读时口到、眼到、心到,既可增强他们做学习上主人的意识,又可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求知欲,。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对这个学科的特点,对学习这门学科的规律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总希望一学就会,一写就提高,不理解积累有个过程,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师要反复宣传语文学习积累与实践的重要和必要,培养他们学语文的韧性,培养他们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他们不因一次作文、一次考试失利而气馁,也不因些微进步而骄傲,要脚踏实地,积词积句积文,一步一个脚印,在训练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塑造做人的素质。教师教学生学文,也在教学生学做人。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真本领。学生青春年少,学得的知识往往熟记在心,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仓库里,一旦需要,会立即显现,脱口而出;技能也是如此,小时候练就的读写听说能力犹如自己身体的有机部分,用起来得心应手,后劲很足。训练能力要树立全面培养的观念,不能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整体。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频繁,人们交流思想常常说与写并重,说的作用应提高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为此,进行语文能力训练时,应把握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的关系,全面培养。众所周知,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既要培养学生合理吸收的本领,又要训练他们具备准确表达的基本功。训练要有明确的阶梯。从出发点到目的地有一段路程,在这段路程中要步履清楚,拾级而上。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求是训练的全局,这个全局是由初中与高中两个大阶段、六个年级分年要求的小阶段组成,每个小阶段有读写听说能力各自具体的要求,四种能力之间又相互渗透与穿插,故而训练时力戒笼统混沌,要有合理的布局,要安排好恰当的序,引导学生装步步登攀。训练语文能力的主要依据是教材,洞悉各类课文的个性,充分发挥它们的例子作用,可有效地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在运用教材为例子的同时,不可忽视它们的教育作用。有些课文有认识价值,有些课文有审美价值,有些课文情透纸背,训练时扬其特点,文字技巧和思想情操双管齐下,可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
给学生语文打基础,切不可智力的开发。点拨,开窍,把学生教得聪明起来,是语文教学育人的又一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可能学会他在日后投入社会生活、参加现代化建设的全部知识和能力,要紧的是培养他们会学习、会思考的本领。有了这些基因,将来就能举一反三,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须有意识地在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尤其是思维力的锻炼上下功夫。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首要的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要自己积极思考,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无论是遣词、造词、谋篇、布局,无论是记事、写人、状物、说理,都须臾离不开积极的思维,因此,在训练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必须增进和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
语文教学在学生素质、能力、智力方面发挥重要的培育作用,实质上是力求实现能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也就是在教学过程 中既有形成语文能力的侧面,又有形成个人思想情操、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的侧面,二者有机地和谐地统一,教学就能获得综合效应,学生就能得到多方面培养。当然,有一点必须十分明确:语文教师教学生学语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须牢牢抓住不放。《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的规定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新闻记者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 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显然,语文智育方面的要求是主干,德育、美育、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应渗透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训练之中。
语文教学法不仅必须而且可能实现学生素质、能力、智力等方面的综合效应,这首先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既要表达情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寓有一定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课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智育乃至美育的作用。再说,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只要强化育人的意识,就会有目的地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学生心中撒播知识种子的同时,撒播做人的良种。要妥善寻找教文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说教,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诠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结合得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
语文教学要发挥教文育人的综合效应,不但要掌握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不能站在学生世界的外面观察,要站到学生世界之中眼看耳听,搭准他们的脉搏,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情趣、爱好、知识、才能,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使他们的潜力,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健康地充分发展。不促使学生个性获得发展,育人就相应地失去光泽。
教育性教学是近代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育人的高度、从教师的崇高职责、从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出发,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成为教育性教学,发挥教文育人的综合效应。

二、以激发兴趣为先导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兴趣绝不是架空地强调语文重要,空道理要少讲,因为空道理是苍白无力的。重要的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由于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高兴与满足。
怎样激发兴趣呢?阅读教学中可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进行。
新。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控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用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即使某一种教学方法比较,但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教法也就停滞起来,缺乏活泼泼的生命力。为此,设计各种体裁课文的教学,要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学习课文的愿望和现有语文能力的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使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阅读有新意,有新鲜感。这里所说的新,当然包括新的内容、新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新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而言),但更要注重新的角度的选择和时代活水的充盈。比如同是指导学生阅读描写景物的散文,可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入口处:可用画面的展开来展现一幅幅图景;可以时间为线索擒起变化中的景物;可抓住文章的眼睛、牵动全局的关键词语引出景物的特色;可先领略景中人,再理解人物所活动的环境;可整体理解,打好轮廓,再由粗而细;可先细部,笔笔增添,再得到完整的形象。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犹如进入某建筑物,登堂入室是目的,至于从哪个门进去,则完全有选择的自由。当然,选角度只是方法而已,重要的是要求出新意。就知识而言,或加深,或添浓,或扩展,或延伸;就能而言,更扎实,更有效,效率更高,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材中有一定数量是古人与外国人的作品,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即使是现代文(包括一些当代的),与学生仍然有距离,因此,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须注意缩短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内要有时代的活水流淌。时代的信息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沟通,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根据课文的特点作适时适度的点、联,气氛就会活跃,精神就会振奋。
趣。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学作品虽比较容易教出趣味,而说明文、议论文教学也不是不可做到。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对于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运用触动学生思想情感的,有它独特的引人入胜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咀嚼、推敲,体会到文章的味从而步入胜境。这里所说的趣味,绝不是庸俗低级或故弄玄虚,而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对青少年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学生在阅读方面渴求知识的心态,紧扣课文的特点,以知识的清泉浇灌,学生往往就被吸引,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之中。课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课中要注意张驰结合,学得愉快。课的结尾力求余音缭绕,启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咀嚼到阅读课文的甘甜,可采用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开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感情、讨论答辩、运用学生逆反心理等等方法作为阅读的直接诱因,也可充分调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光、电、声、像作用于学生的耳目,与文字相互映衬,入目入耳,最终达到入心的目的。教学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有时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于哲理的话,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会像童话中的魔棒一样,使学生全神贯注,煞有趣味。教师语言要有趣味,干瘪无味、苍白无力,只能使学生乏味,因而除了规范以外,还要鲜明、生动,有较强的形象性,能贴住学生注意力,开启心窍。
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笔墨中饱蘸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通过读讲的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之中,如出我之心。钻研教材时教师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情不精不诚,就不能感人,因此情忌外加,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可如此,须因教材而异,因学生情况而异,来不得半点勉强。
思。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和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确实如此。在中学生学习兴趣上,实用性和肤浅性虽占一定的位置,但由于他们大脑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接触事物日趋广泛,他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和知识产生探讨的愿望,故而要高度重视他们思的锻炼和发展。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从认读文字形式开始,进入到思想内容的理解,须臾离不开思维,动起来,使他们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养料,获得语文能力。
各种类型的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统一体,教学时贵在阐发它们的个性,组织学习成绩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学得愉快,学有所得,越学越要学。这是科学,也是艺术。
在读、写、听、说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最难的是写,也最害怕写。因此,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写作教学自有其规律,但如在广采、积累方面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超越困难,主动而积极地训练。
材料是文章的质地,要学会写文章,学会写好文章,学生脑子里应建立内容丰富的材料库。仓廪充实,下笔就会汩汩流泻,否则,枯肠搜索,也难为无米之炊。怎样才能使仓廪充实起来呢?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精读的且不说,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博览的兴趣。要经常推荐文艺作品、科技读物,对报刊杂志上的时文进行评价,举办读书会、读书经验交流会,指导书刊的购买与阅读,做读书摘记和阅读卡。日常实用性的习作,从书面资料中取材料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多加关心,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他们懂得怎样查阅工具书,怎样搜集与主题、与论题有关的材料,把握材料的实质。这条道路开通,学生兴味盎然,阅读的积极性、翻检材料的积极性就会大增。当然,博览不能烂,如果平均使用力量,消耗大量精力,就会得不偿失。要慎加选择,有主有次,有重有轻,有的只须翻检,有的只是快速翻阅,了解而已。
要培养学生读无字书的兴趣。让他们懂得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习作的材料比比皆是,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社会上的人和事,只要做有心人,细细观察,处处留意,就可吸取到丰富的养料。为此,要有意识地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菊展,参观灯展,参加文艺晚会等等;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的机会,并进行精彩的点拨。有意识地组织捕捉生活中材料的交流会,让学生自己现身说法,提高捕捉的兴趣和能力。生活中捕捉的形象愈具体愈细致愈生动,下笔时就能用语言把它们呼唤出来,有时能做到纤毫毕露,须眉皆现。激发学生在广采、积累上有浓厚的兴趣,写作就有源头活水,变被动应付为主动猎取,变苦恼为兴奋了。
学生学有兴趣,情绪高涨,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素质、能力、智力获得有效的培养与锻炼必然是不言而喻。

三、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

教学过程 应该是师生共同参加的一个统一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还是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从事语文教学,当然不能采用嚼烂了知识喂给学生的陈腐办法,要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用零售的办法把散装的字、词、句、篇送给学生,使学生难以捉摸规律,把思维方面应有的锻炼转嫁到记忆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思维是对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思维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果忽略这一点,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就会:读,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不得要领;写,内容干瘪,词不达意。学习困难的同学在思维方面往往有很大的弱点,比如提问题,他们不是不想提,而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不会思考大大阻碍了他们学习的步伐。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不思考会迷惘无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善于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特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经常问:为什么?怎么样?有何根据?理由何在?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让他们积极思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
我经常的做法是:
(一)激疑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学得知识,就得思考,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解疑欲、解惑欲。为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一包包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辩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明,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学生自学前教师可提些思考的问题加以启发。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学生生疑往往只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什么意思,教师要指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当学生生疑有所进展时,教师再拓开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对有质量的问题加以鼓励、表扬,或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几乎每篇课文学生都会提出几个有质量的问题,包括对思考与练习的异议;有些课文乍看似乎没有问题,但经过独立思考,学生会提出一连串的令人思索的问题。如学生初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时,提出赫留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为什么了要有话没话地插上这一句呢?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下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呢?整篇文间没有一处提到变色龙,为什么要用变色龙做文章的题目呢?文章注释里只说是晰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物体的颜色而改变,字典还解释为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伪装的人,课文中明明是第二种意思,为什么编书的人不注解呢?是不是编者故意留给我们学生思考的呢?事情明明是从人玩狗和狗咬人引起的,为什么只写狗咬人这部分,而人玩狗却一笔带过?等等,等等。问题不停留在词句的表面,材料剪裁,谋篇布局,乃至细节描写都涉及了。学生独立阅读,把问号装进脑子里是思维积极的表现,大大有助阅读的深入。
2、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
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激发学生思考。比如教《孔乙己》时,我故意设疑,问:作品的主公人姓甚名谁?有的学生一愣,接着笑了,说:不知道姓和名字,绰号叫孔乙己。这一愣很有好处,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理解就准确了。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没有阻塞的地方,就没有水的流淌;没有停止,就没有行动,要学生产生疑问,思维积极,教师用问题堵一堵,塞一塞,一堵一塞,学生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3、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到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怎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中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还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还漠然望了我一眼,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挑起矛盾,让学生思想上碰撞,就能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理解词句及文章寓含的深意。
许多事实强有力地说明: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什么,生活的智慧常常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使读书无疑的学生有疑,有疑才生问,有问才积极思考,追根穷源。
(二)辨疑、析疑
思维从发现问题开始,但要不断深入进行,却有赖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逐步展开。教师激疑、生疑后,要注意设置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比较,分析,判断,推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应该在头脑里立刻进行梳理,分主、次、轻、重,按一定的顺序巧妙地安排在教学过程 中逐一解决,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找答案。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再说,教师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超过学生,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常常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种火花是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的闪耀,教师敏捷地抓住这些火花,把它在全班学生心中点燃,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效果会大大加强。可以说是拨亮一盏灯,照得通屋明。
怎么样指导学生辨疑、析疑呢?
1、注意调动学生仓库里的知识
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知识小仓库里的知识,使其运转,发挥作用。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他们有知识库存,即使是程度差的同学也是如此。温故而知新,应启发他们运用旧知识,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时,有实在标致极了的句子。为了让学生理解标致的含义,要求学生列举与之相关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学生积极性高涨,举出美丽、漂亮、俊俏、婀娜、妩媚、潇洒、丑陋、难看等等,讨论句中的标致应怎样理解时,有的学生说:这里是说反话,丑陋、难看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感情,应该是恶心,词的前面附加实在,词的后面还要加个极,实在恶心到极点,表现了作者对醉生梦死的清国留学生极端厌恶的感情。在辨疑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自己有知识,有力量,有希望,求知欲更旺盛。学生在自己知识仓库中寻找适当的词句时,不仅思维得到锻炼,而且对语言的识别能力大大加强。
2、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从思维的类型看,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思维的过程看,可分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要发展学生这些能力,在教学语言文字时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教学中比较的天地十分广阔,古今作品之间、中外作品之间、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文章的遣词造句、材料的选择剪裁,等等,都可以通过比较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进行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促使学生进行垂直思考。古今作品比较,课文中前前后后的比较就属这一类。如教吴晗的《说谦虚》一文,学生对论述的深刻性不易理解,教学时就可采用古今比较的方法促使学生加深认识。一是从课文出发,与《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进行比较;二是与民间长期流传的半瓶水晃荡,满瓶水不响等俗语比较,让学生领悟到谦受益,满招损的格言受时间与空间的检验,真理性很强,而作者再来论述这个问题,不是过去认识的重复,而是旧题注新意,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出发,从揭示人们认识规律的高度来论述谦逊的必要性,大大超过古人。这样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一下子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通过比较,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这种老题目有什么值得再谈的,是不是多此一举?
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或某些段落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可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如学《孔乙己》时,学生对孔乙己已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的生动性容易理解,但在刻画人物理中究竟起多大的作用,学生往往理解不了,为此,教师要在培养他们思维深刻性方面导航。阅读时,可采用比较的方法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思想和艺术的内涵,探求作者的艺术匠心,弄清作者思想深刻之处。学《孔乙己》,要求学生不仅注意排,而且要找出与它相应的词摸,并启发学生辨析:为何作者此处要把排改易为摸?对刻画人物精神面貌起怎样的作用?排与摸同是在咸亨酒店付酒钱的动作,但入木三分地反映出孔乙己处境的变化。排,活画出孔乙己冒充斯文的酸腐相;而腿被打折以后,他已够不着柜台面,无法排了,到了欲充斯文而不能的地步。摸,用意十分深刻,刻画了孔乙己精神彻底被摧毁的悲惨。通过前后比较,学生对作者遣词造句的工力赞叹不已。
教学时也可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也就是说在一个时间平面上同时将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培养他们学会比较全面地、具体地分析问题,把握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同一作家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如学习《有的人》时,引导学生与《论鲁迅》比较,认识同是纪念和评价鲁迅,但体裁、写法、语言等等均不同。通过比较,思考问题的广度有所锻炼,对作品的个性特征认识得更为清晰。
教学中可经常进行换词换句的练习,对学生语言和思维进行训练。用词的准确性、语句的言简意赅常可通过更换显示其耀眼的光芒。如《一件小事》中有这样一个十分精彩的段落: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作品与学生相距大半个世纪,要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我内心的感动与觉醒,理解在车夫高尚灵魂感召下自惭形秽的思想感情,困难是大的。我采用了更换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比较,分解难点。按观察事物的常规,应该是近大远小,而此处作者用一反常规的视觉形象刻画自己心灵的震动。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把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换成比喻句,措绘车夫高大的形象。学生积极动脑筋,以高山、青松、巨大等作喻,但立即又自我否定,领悟到没有一个比喻合适,领悟到此处用喻就把车夫的形象束缚住、限制住了,显示不出他本质的光华。而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运用了连续遥动的特写镜头,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感染力极强。榨也是传神之笔,不仅极言外力之大,而且音调铿锵。
有时还可以进行有无之间的比较。如《论雷锋塔的倒掉》中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一句,要求学生阅读时去除偏要、横来、那简直是一定的,比较用好还是不用好,用了起怎样的作用。通过有无的比较,学生体会到用了这些词和句,笔锋犀利,揭露深刻,剥开法海的信心伪善面孔,让其卑鄙下劣的灵魂公布于众,语言的表现力极强。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故而,在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把比较的方法用在节骨眼上,学生思维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3、鼓励创造精神
学生辨疑、析疑时,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以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围给学生画地为牢,叫学生就范。学生思考问题通常有一种习惯性的思路,如怎样根据种种事实下判断,怎样进行分析,进行归纳等。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习惯性的思维的羁绊,闪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种种因素,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如教《变色龙》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多变的现象背后掩盖着诌上压下的不变的本质,我以一条波浪曲线和一条直线表述。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波峰波谷不能等距离,前后振幅应有变化,当主人公确实知道那条小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巴结拍马的心情更急切了,频率应以加速。学生思维的火花令人兴奋,我立即鼓励、表扬、并请他个性黑板上的线条,说是修改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积极性高涨,七嘴八舌,不断提出修改的意见,读课文,谈看法,课堂上热气腾腾,语言、思维双锻炼。
学生十分可爱,教师要理解他们。他们最感兴趣的不全在长知识,更在于独立开展抽象思维过程本身,也就是喜欢长知识和长智慧相互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 。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常有吃不饱的感觉,多半是由于教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缺乏认识,有意无意地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起了抑制作用的缘故。
在辨疑、析疑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课堂上的神来之笔。因为此时此刻,学生情绪高昂,内心喜悦,求知的欲望倍增,语文能力、认知能力往往超水平发挥,推动教学往纵深发展。
(三)重点突破
课堂上常有这种情况:举手、质疑、辩论常集中在某些学生身上,他们学习得特别主动积极,而有的学生主动性就差些。对他们必须深入了解原因外,要采取重点帮助的办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思考能力是逐步培养的,发表见解的能力是逐步锻炼的。
怎么突破呢?
在难易适度上做文章。教练员训练运动员要善于发挥每个运动员的才能,教师训练学生也是如此,要认清学生的差异,使程度好的、中的、差的,思维敏捷的、迟钝的都开动脑筋,有所进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要保护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有难有易,有简单有复杂,高低兼顾。如教《哥白尼》一文时,我对哥白尼学说的重大作用设计了三个台阶式的问题,启迪各类学生的思维,组织他们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先要求学生找出表现哥白尼的学说对人类思想发生深刻影响的关键词语。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迅速找出,这就是天翻地覆。接着要求他们迅速改变词序而不变本意。地覆天翻、翻天覆地,学习一般的学生都能回答。然后要求学生说明怎样天翻地覆,中等程度的学生都能抓住由天动改为地动的要点,用完整的句子回答。最后要求学生组句,用这个关键词说明哥白尼学说对人类思想发生怎样的深刻影响,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学习较好的学生稍好思索后能解答。有的说: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深刻到把人类的认识天翻地覆地倒转过来。设计阶梯式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不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攀登的勇气。
变换训练的方式。不能总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可指符号,学生可齐拾,可轮流答,重复答,跳答。采用多种多样训练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动起来。
注意加温。对语言和思维训练中有种种障碍的学生,教师须热忱地重点帮助,为他们铺路搭桥。教学中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十分必要,概括是对教材规律性的认识,是对文章字词句段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它是思维的飞跃、思想的升华。有些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很感困难。如阅读《美猴王》,要求学生给每一段列小标题。有的学生煞费苦心列出悟空出世、众猴入洞、悟空为王三个标题。尽管形式上像小标题,但未能准确地反映课文内容,于是教师辅路,询问学生是不是猴子一出现就叫悟空,指引一下,学生意识到当时石猴还未赐名悟空。于是把悟空改为石猴。第二个标题入洞也不妥贴,于是再以问题辅路,启发学生阅读思考:这部分笔墨主要叙述什么事呢?入洞之前主要干什么呢?三个标题的主语可不可以一致起来呢?如果可以一致,理由何在呢?在指点的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动脑筋的积极性,尽量用学生的语言表述。教说,帮说,学生懂得探洞比入洞确切,更懂得概括的语言应精练,三个标题中的石猴应删去。真心实意地指点、鼓励,具体地帮助,学生思维获得锻炼,语言表达的准确度也逐步提高。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学习语言文字,利用学习的认识规律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领航开道。

四、立体化 多功能

现代社会从事各项工作都必须讲究效率,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在特定的空间和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如何发挥能动作用,千方百计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是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课题。
较长时间以来,语文课无论是哪种类型,往往以平推的居多,以平面展开为最常见,以单打一的传授知识最手熟。尽管这种种做法在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从朝代的要求和今天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考察,语文课的职能远没有发挥。语文学科是一门方面多综合性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字常识等;从能力来说,有读、写、听、说;就语文本身来说,要考虑语文各类知识、语文各类能力之间的关系;就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又要注意配合、依存、渗透与促进。再者,语文教学中还须十分注意智力的开发,尤其是思维力的开发。因此,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须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
真正洞悉这个特点,教课才会树立起整体的观念。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等等,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职能。影响课堂教学职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质--教学内容的精确与深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量--教学内容的多少;学生接受知识的质--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正误与深浅;学生接受知识的量--对教学内容领会与掌握的多少。这是就知识而言。就能力而言,教师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质和量,如训练内容的难易、分量、训练层次的划分,训练角度的大小;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质和量,如准确度、速度、掌握的幅度与熟练的程度等等。就发展智力而言,与教学内容、训练内容又紧密联系,根据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质和量,在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开发方面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必然有思想的交流、感情浪花的激荡。因此,组织课堂教学须综合思考以上众多的因素,使教与学有机结合,知识、能力、智力协调发展。
在同样的单位教学时间内一种是单打一地进行教学,一种是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二者相比较,教学效率的高低自不言而喻。不论是讲读课、阅读课,也不论是写作课、练习课,乃至复习课等等,都可在教学目的比较单一的情况下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课由平面而立体,知识覆盖面就广,能力训练多角度多侧面,学生可获得多方面的培养,思想情操相应受到熏陶。这样,课的容量丰厚,效率会大大提高。

课要上得立体化,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融为一体,发挥多功能的作用,课前须精心设计,把教材的逻辑结构与教学过程 的程序结合起来,探索最佳结合点。课堂上讲和练既要重视眼前的课文,又要不为课文内容所限而不思其他。要认真地审慎地选几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纵横延伸。选的点要恰当:在课文中能起点睛作用或关键作用的;语言经得起推敲,内涵丰富而又咀嚼有味的;能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能拨动情感的琴弦的;读、写、听、说能力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能切实获得训练的;能拉出联想或想象线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扩散点显明的、丰富的。所选的知识点或训练点应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方面闪光的,或辐射,或折射,使课堂教学充满明亮。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教育中有三个因素,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也就没有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为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而存在而起作用的。课堂应是学生的用武之地,而不是教师训练口才的场所。如果教学观念不作如此根本性的转变,不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语文训练主人的思想,课堂上就不可能改变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学生也就摆脱不了只当听众的命运。
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和学生进行思想、知识、能力的交往,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有:
图1所表示的课堂上师生交往的联系图纯属以教师为中心,指挥学生听、读、写,学生好似被动接受的容器,说的锻炼往往被忽视,积极性受到压抑。图2所表示的交往有所改进,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学生讲述,教师判断。然而,不管是图1,还是图2,所表示的内容都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单向型的。图1表示的只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往,图2表明了有学生的复,但也不过是直线往复而已。这样的师生交往充其量只能显示教师的学识水平,而学生的聪明才智很难得到展现与锻炼。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以听和记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情境难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课的容量受到限制,班级教学的优点也难以有所发挥。
以上两种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见。图3表明教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确实也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与同学交往,与教师交往。但遗憾的是仍有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承受的地位,和教师也只是单向交往。图4表明学生之间频繁交往,相观而摩,但教师的指导作用未有效地发挥,往往是放羊式的,像断了线的风筝,让学生自由飘荡。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怎样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让全班学生明确,并确有收获,就发生问题了。尽管看起来课上很热闹,但学生脑子里像马蹄杂沓过一般,结论含混或无结论,学习效果也不可能理想。
班有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思考,讨论,发挥聪明才智。因此,教师和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全理构成应该是:
为什么说图5表示的是合理构成呢?1、教学过程 这个脑力劳动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整体。2、教师的教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极大地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3、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信息量大大增加,传递的渠道通畅。4、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可切磋琢磨,而且能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学生学的是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的是母语,平时接触广泛。由于生活和学习的储存,在钻研或讨论某些问题时,常会有神来之笔放出异彩。广泛的知识信息交流常常是促酶剂,促使学生正常发挥乃至超水平地发挥。5、表现了能者为师的特点。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学活动,既引导学生学,又从学生的学中得到启发,验证课前设计的正误,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6、发扬了班级教学的优点,在同一时间内教授很多学生,又可克服班级教学不重区别的缺陷。只要教学内容适度,教学环节安排得当,各层次的学生均可有所培养。7、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境优化。
课堂教学的构成从单向型的直线往复转换为网络式、辐射型,语文学科综合性特点能切实体现,能根据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把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训练、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熔为一炉。采用网络式的教学形式,师生积极性双调动,课就会上课立体化,空间充实,时间紧凑,发挥多功能的作用,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当然,课堂教学的合理构成能不能形成,网络的作用能不有充分发挥,不是凭教师的主观臆想,而是建筑在教师对语文教学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不断研究的基础之上。要整体发挥效应,一个个局部,一个个具体问题必须要研究,认识要弄清楚。只见整体,不深入地研究一个个局部;只见一个个局部,不研究整体,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每一个教学环节须有明确的训练目的。教《晋祠》的起始阶段,我用三言两语引入课文后,请每位学生口述一处祖国的名胜古迹,并在速度与表达上提出要求。学生从上海的豫园讲到云南的西双版纲,从杭州的西湖讲到长白山的天池,思想集中,兴趣很浓。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环节呢?目的在使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培养:1、锻炼口头表达能力;2、相互启发,开拓视野;3、了解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平辅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此外,还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愉快。第二个环节出示《中国名胜辞典》,听写有关晋祠的条目,学生听写以后将条目中说明的每一句话用数字标出,和课文中相应的内容对照,辨别异同。这样做的目的是:1、激发学生求知欲;2、训练学生听写的能力;3、训练思维的敏捷性;4、检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5、训练比较思维的能力。这样处理,一箭数雕。紧扣语文能力训练点辐射到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辐射到品质、情操的熏陶感染,发挥多功能的作用。一堂课是一个整体,须由若干个环节组成。每一环有明确的目的,环环相扣,学生思维就会活跃,十分投入。
树立综合培养的观念,不是说每个教学环节,每个知识点和训练点都要做到一箭数雕,而是说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讲和练的内容,选择讲和练的方式,教出实效,教出情趣。
我是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认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拓展,不断有所深化。如果说洞悉语文教学规律是一部十分精彩动人的戏剧,那么,自己现在的认识仅仅是开始,仅仅是序幕。我相信两句话,理锲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坚持实践,再一是学然后知不足,真正去学了,才真正知道自己实在懂得太少、太少。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学才有活泼泼的生命力。语文教学探索无止境,需要的是百倍的勇气、非凡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精神。

    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