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几点认识

时间:2015-04-12 09:28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镇龙第一中学   易晓蓉

 

摘要:学习小组在开放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教学过程 中,学习小组逐渐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本文首先讨论了学习小组的重要作用,随后分析了当前学习小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对学习小组存在形式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小组  讨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感受、理解、揣摩、咀嚼、体验、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是茶壶,学生不是茶杯,学语文必须是亲历语文情境,眼看、耳听、心想,使学生能自主阅读、自主写作、自主学习。现在广泛应用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版)中,提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不是观望,而是动手解读,主动尝试体验,积极探究的取向。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有新的要求,教学过程 应该是一个开放平等互动的对话过程,要强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成为知识型的主持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热情,把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种成功感和一份自信心。面对这样的形势,学习小组,这种古老的学习方式,重新被推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当前语文学习中的新看点。

 

一、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要作用

课堂中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全面地走进我们的课堂,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它不仅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1、小组讨论活动培养主动学习者。 撰写《小组教学活动导论》的米勒认为,在教学过程 中开展小组讨论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为培养学生从被动的重复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提供条件。小组活动允许学生去发现事物和知识的意义、表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主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比死记硬背教材获得的东西更生动,而且更容易被运用。

 

2、小组讨论活动增进合作精神与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学生之间进行的同龄人交流越来越少。根据学者的调查和我们自己的观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教师设置的小组讨论一般必须通过群体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结果的活动,这可以使他们更多的与同龄人接触,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运用智慧和发挥能力去努力获取结果。这种不着痕迹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将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为人处事方式。

 

3、小组讨论可以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双赢。有人说:语文课堂上,在语文老师带领下,学生能思考学习,是一个基本合格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不进行引导,学生能自发的主动思考学习,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语文老师讲授,学生仍不能自觉去思考学习,则是一个失败的语文老师。老师引导得法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会自学,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质疑教材提出问题或者思考问题,使任课教师明白哪些是学生无法理解或者理解有偏差的问题,需要重点讲解引导,这即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减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课堂上40分钟的效益推到最高。

学习小组在开放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教学过程 中,学习小组的讨论学习因为引导不当走入误区,学习小组讨论学习成为一种负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当前学习小组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教学形式是没有瑕疵的,伴随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不少教师对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产生误解,将这种教学方式等同于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作为衡量新课程教学与传统型课程的标准,认为课堂教学中若没有小组讨论,就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理解,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我们平时自己的课堂上,或者其它公开课上,都出现过这种小组讨论失败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讨论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

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第一节正式的课,就碰上有其他老师听课,当时讲的是《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为了让其他老师看到自己的教学已经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我让学生朗读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说自己读过课文的感受,几分钟之后,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不一会儿,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在安排课堂讨论时忽视了讨论之前学生的充分思考准备,尤其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让学生进入讨论状态。讨论就难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目标也就难以达成。停滞的课堂让我满头大汗,尽管我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提示、暗示、牵引,但他们还是很难跟上我的节奏,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完全是因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造成的。

 

2、讨论无主题和目标,课堂讨论小组的成员之间的讨论缺乏分工与合作。

因为新课标强调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一般很少根据课文确定中心讨论的主题,仅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看过文章的感受。每个人对文本的阅读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谈阅读感受”这种话题确实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但将其用于学生间小组展开讨论就显得问题大而空,学生除了对其他同学说说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很少有讨论的余地存在。对小组成员应担负的角色也没有定位,缺乏明确的分工。学生不知道怎样讨论,以为只要说了话就算是讨论了,表面上看来非常有课堂气氛,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为讨论而讨论,难得深入。而我们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传授都有一定的针对性。上课时间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注重到同学的精彩发言,而忽视了同学之间讨论的过程;是否每个成员都思考过了,是否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了?在讨论中是否有交流,是否有补充、有争议?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是不是都在讨论中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讨论后是否统一了意见。这些内容若是教师没有关注的,那么这一环节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点缀与摆设。

我曾经听过一堂《泥人张》的公开课,课堂很热闹。上课伊始,学习小组合作对文章进行整体感悟说出自己对泥人张的看法后,紧接着教师就组织关于泥人张“奇”表现在什么地方的讨论;下一步就是学习小组对文本的再加工创造,小组成员讨论后设计泥人张与海张五的对话,并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的观念中认为已经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开始拓展,要求学习小组的学生进行才艺表演,小组其他同学对其表演,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当场写作……所有教学环节都是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形式来完成。从表面看来,这节课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 紧凑完整,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很密切。然而,实际上,问题的提出和讨论都非常的仓促,作为听课教师的我都觉得进展太快,没时间思考,当我还在思考前一个问题时,任课教师早已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可以想象当时在场的学生们根本还未不知讨论的中心在哪,在讨论中对自己的定位在哪?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教师授课的目的肯定很模糊,没时间认真思考仔细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发现自己的疑难之处,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机械地接收教师传达的信息。当讨论成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硬搬硬套时,讨论式的教学课不仅发挥不了小组讨论学习的作用,反而会激起学生们对讨论的反感和排斥心理。

 

3、教师对讨论的结果不能很好地予以点评和总结。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很难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教学过程 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只是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发言,不太注重通过相互交流提高自己。他们没有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也没有倾听同学的发言,更没有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在每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用一两句话点评,及时给予肯定。然而现在开放性的教学强调没有标准答案,对问题的思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使很多老师除了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象征性的表扬之后,并不对其进行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意见相左或者对他人见解有疑问的同学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态度越来越冷淡,仅注重于自己的思考。

有一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杨修之死》(第二课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抛出了这个问题:杨修的死究竟是谁的过错?让学生讨论(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抛得非常好,仔细思考讨论了这个问题,就很好的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下面学生反应很热烈,发言时间一到,很快分成了两派自觉进行争辩,一派认为是杨修自己的过错,一派认为是曹操的过错,争论很激烈,通过他们的争论发现,他们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很到位的解读,遗憾的是最后教师没有给一个明确的答复,究竟谁对谁错,也没有对学生提出观点引用的事例进行一定的点评,匆匆过了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当时很不满意表情,我想如果课堂进行了点评,那这节课的效果肯定可以再上一个层次,并且以后的语文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

 

三、对学习小组存在形式的思考与探索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主流,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曾尝试过或准备尝试,其产生或将产生的价值无法估量,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自己和其他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以下几方面是笔者对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1、设计能够进行讨论交流的问题,进行小组分工及责任的再定位。

在实施课堂小组讨论前,教师必须先设计好讨论交流的主题(或中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讨论的空间。小组成员进行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此外,要让学生懂得讨论的要求,在讨论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只有在讨论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并具备了倾听、尊重、平等和合作等意识,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小组中的组长的责任明确具体:领任务,组织讨论,简略记录成员讨论基本意思,交讨论记录。3至4个组员只有共同任务:思考具体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对他人见解发表意见。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搞好小组分工及责任的再定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在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采用轮流变换组长的方式调动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是结合具体问题,以文件表格的形式,将所有组员的任务细化,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时候做好记录。

 

2、对讨论的结果予以灵活的点评和总结。

讨论结果点评很难定位,点评的内容可以是发言学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观点或发言中闪亮点,帮助学生获取、组织评价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别人发言的内容,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发思想碰撞,或启发学生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尽可能将评判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总结归纳,也可以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评判。在与学生共同进行评判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之间在观点上的分歧之处,激励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起学生更大范围内的深入讨论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逐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归纳整理。通过这种形式的点评增强学生思考、合作、讨论的积极性。

 

3、激励措施的强化与落实。

在教学实践中,一面让学生自己评选“解释之星”、“发现之星”“明日之星”“拓展之星”等荣誉称号的得主,对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学生进行精神方面的奖励,另一方面要明确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谅解,对于积极思考后提出的较高水准的错误也要进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提问,勇于质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诱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自动自觉的发挥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总之,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成为语文教学模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讨论式教学是以有效地设置讨论的主题或情境为发端的。教师在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参谋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主体参与者。讨论式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教师要恰当掌握讨论式教学的时间和时机,合理设置组织形式和具体人数,并注意讨论式教学的适用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教学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幼颖:《如何避免小组学习走入误区》 中小学管理 2003年02期

2、张为民:《谈“讨论式教学模式”》  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2期

3、杜琼英:《远程开放学习中学习小组构成及功能探讨》中国远程教育 2003年09期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几点认识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