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将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

时间:2015-04-12 09:28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济南五中    顾永琳

 

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更有着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美。语文学科以它多种体裁、多种内容、多种语言风格的巨大蕴涵力,具有浓厚的美学色彩。学生面对语文学科,不仅仅是面对一堆语言文字,更是面对美,面对美的生活,面对美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重,强调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上。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可以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增强鉴别美和丑的能力,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面对这些,就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评价美,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

“大语文教育”,也就是“语文生活”,指的是语文教学必须与人对生活世界的认识与人的精神文化建构相统一,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代码,它表明了言语者的文化特征。一滴水能折射一个世界,同样,一个词也能折射出言语者的心灵世界。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冲破个人感知觉的狭窄空间,让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一个无比广阔而自由的天地里上下求索。因此,作为一名语文学科的教育者,就必须首先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不能在追求科学化、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过程中,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对待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而应该侧重强调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就这一点而言,语文学科无论从教材内容、课堂程序,以及考查方式都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便利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通过一切途径,如文学语言、艺术形象,甚至美的课堂气氛,创设美的情境,充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之深化和升华,并最终能够把美好的形象和情感表达出来,从而实现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下的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

其次,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积极交往。

学生的自主体验是“美”获得主观意味的关键所在,而审美的目的就是通过“主观意义”影响自我的“存在”,影响其“实质”。大家都知道李白《秋浦歌》“白法三千丈”,突兀而来,以极度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骇人心目。这不仅是语词上的夸张,也不仅是单纯的奇想,更蕴藏着丰富、强烈的思想情感内涵。虽然以学生们的阅历和体验,的确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不能本真的体会悲剧人生者的思想与体会,但这种最初的直接的文本体验,即“自主体验”,却是学生体味、感悟的第一步。“审美客体必须获得主观意味,并且影响自我的存在”。尤其是对一些能够涤荡人的灵魂,给人以启发和感悟的大家之作和优美时文,更应该强调学生的文本感受和第一阅读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附以精当的点拨,而不是单纯的将文章以字词句的形式支解分析,相信教育效果会好得多,学生的收获也更多。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等篇目,在实际教学过程 中,如果给学生充分的自主体验时间,会得到许多连教学参考书上都没有的新思路、新体会,进而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新境界。当然,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要求让学生事事“躬行”、“亲知”也是不可能的,这样,就需要借助“移情”,努力让学生去体验他人所体验的东西,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深入他人的内心,即“积极交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积极交往”不但强调要学生“钻进去”,还要求他们能够“跳出来”,移情之后回归自我,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

第三,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应当彻底摒弃“灌输”。

审美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审美经验系统,强调学生的美感系统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成。而“灌输”就是教育者为达到一个固定的目的而采用强制的、以控制作为主要的手段让学生服从、接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灌输的本质就是强制和图解,这就恰恰与审美背道而驰。曾经有这样一节小学的语文课,教师先给大家讲了童话“拔萝卜”,接着和学生一起读了儿童诗“拔呀!拔呀!拔萝卜……”,讲完读完后花了很大力气非得让学生说出“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来不可。其实,孩子听了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认识能力,但它首先应该是审美意义上的感情陶冶。这里面不仅有“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还有劳动的乐趣、丰收的喜悦;不仅有人物和动物的名称、知识,还有近似于绕口令的、反复的语言韵味。这一切都能通过充满感情的想象的艺术进入并打动学生的心灵。他们一旦被吸引、被感染,便会张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于语文的天地之间,享受无穷的乐趣。朱光潜认为“世间有许多奥妙,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言语可以传达,一经言语道破,反如甘蔗渣滓,索然无味。”由此,审美活动往往“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定要分析出一个道理或答案,美感也就荡然无存。所以,教师应当彻底摒弃灌输,在审美教育过程中破除灵魂的桎梏,强调学生个体的生命感受,过程就是目的,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展学生。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正视和善于捕捉学生的价值冲突。

对美的认识是多元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了价值冲突,审美活动也就失去了活力,就走向了封闭和死亡。例如,在教授《项链》一课时,教师提供了教学参考书上的规范,批判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具有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并联系实际告诉学生不能贪图富贵、爱慕虚荣。对此,很多学生却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有的据理力争,说明穿着得体、优雅的必要性;有的慷慨陈词,认为应该学习玛蒂尔德身上诚实、善良、勤劳的品质,而这些也正是人性美的体现。班内分成了几派,交涉、争论、批判、讨论,形成了价值冲突。其实,一场争论可能正是心灵与心灵之间对话的捷径,是让学生体验现实人生的大好机会。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种冲突的教育意义,它是审美教育的资源和契机。因为审美价值冲突对于学生认识美的本质,认识社会的多元,确立自己审美标准都有着重要意义。借助这种冲突,不但可以促进美感经验的积累,推动审美认识的深化,而且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审美化发展。如果教师放弃逃避这种价值冲突、思想碰撞,就意味着放弃了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升华教育机会。

 

使语文教育审美化不仅是对语文学科的质的规定性,而且也是培养人“诗意的栖息”的需要。未来的世界是审美创造的世界,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 进行审美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提出的要求,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真正将审美教育贯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将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