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教子心得 > 正文

与孩子一路同行——紧要关头要说你行

  • 日期:2011-10-12 09:19
  • 来源: 好好学习
  • 浏览:
  • 字体:[ ]

紧要关头要说你行

  人生的道路看似很漫长,但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转折点却往往仅有几个,尤其是允许人选择的紧要关头更是一生只有那么三二次。这三二次的表现与抉择又往往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得失。为人父母若说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最大的尽责就在于当孩子面临决定一生成败的紧要关头时,充满信心地说声:你行!

  人人都知道,考大学是决定青年人命运的紧要关头,但依我的体验,其实一个年轻人的命运在此之前早已有所分晓了,人生第一个严峻而又现实的紧要关头,是初中毕业升高中的考试。能不能顺利通过“中考”,跃入最具实力的重点高中,将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

  这一点我自己上学时并未能领悟到。我的初中是在哈尔滨市第六中学读的,那是一所省重点中学,也是全国知名的对外开放学校,学生全部寄宿,成绩也很骄人。高中我和丈夫是哈尔滨师范学校附属中学的学生,那所学校也是全省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但那时,我们对此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甚至心中都没有“身在重点高中”这样的身份感,与其他学校的同学们相处也都彼此彼此,不分上下。为什么会这样呢?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由于60年代初,全国的文化程度都不高,能上到“高中”已经使大多数人满足。无论哪所高中,都算得上是高人一等的地方。至于高中与高中之间的区别,多数人已不大在意。至于考大学,本来就机会甚少,多数人知道希望不大,也就不以其为衡量成败的标准。不在乎是否进入大学,重点中学的价值和地位自然便在无形中变得模糊了。记得当年在我所在的省重点高中,从高一到高三都有学生自动退学,别人也不以为怪。至于退学的去向,有的回乡务农,有的回家结婚,也有的接替父母工作。他们都是自愿辍学的,回去便是当地的“秀才”,是响当当的“高中生”,很受尊敬的。所以那时,“高中”很荣耀,“重点”什么的,便不那么突出。

  三十几年以后,到了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全国的文化知识普及已涨高到九年,高中已仅仅是大学的预备班,它本身已经任何实际意义都没有了。“高中文化”做为一种学识标志,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当年那种将“高中生”尊为“秀才”,奉为一方之领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连大学专科都已被认为是一种学历上的缺陷。凡是在校的学生,无论农村城市,无论小学中学,毫无例外地都把目标集中到一点:考上大学,而且要考上一流的著名大学。整个的六年中学生活全都笼罩在升大学的唯一出路之中。这固然决非理想状态,但却是现实不可回避的存在。

  正因为升大学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直接目标,重点高中的地位就变得极其显贵极其重要,而拔尖居首的省重点高中尤其惹人注目。以全省居首的哈尔滨第三中学为例,年年升大学的比率都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可谓人人中的,个个揆元,而且十之四五进入全国甚或国外最著名的一流学府。而成绩较差的所谓“一般高中”,竟有连续五年升学率为零,一个学生也考不上的。差别之巨,真可用令人“惊心动魄”四字来形容。人们是最尊重现实的,现实的力量超过任何说教,不论你用什么好听的话来讲解说服,都改变不了现实本身的结论,那就是:升入最好的重点中学,等于考上一流大学。自从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后期,进入省级著名一流重点高中的竞争便摆在每一位年纪尚轻的学生和每一位为子女焦虑的父母面前。

  这种竞争之激烈,超过升大学的高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辞。

  据统计,每年高考的升学率,全市统一平均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即每两个人就有一个人升入大学。剩下的一半,还有今后继续报考的机会。而考重点高中,省重点高中不得兼报,全市加起来不过四五所省重点高中,收那么几百名学生,而初中毕业生却有几万,尤其像哈三中这样的学校,真可谓取生是“千里挑一”、“精中取精”。而且,中考,一生只有一次机会,绝不存在今后再考的可能。这一次不论你满意不满意,都要按考试结果和填报志愿决定你的去向。残酷的事实是:如果你填报的省重点高中没取你,那么你就会一落千丈,直接坠入“其他高中”。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