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和智力(2)

  • 日期:2011-06-20 07:51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一般来说,这些信息并不是包揽一切的:我们不可能同时看到一件物体的所有方面,比如一只花瓶、一朵花儿或一艘轮船的各个方面,而只能对物体的关键部分或多或少地进行取样。用视觉把握的物体的关键部分,称之为知觉线索。知觉线索先被图式(概念,分类等图式)同化,然后,图式通过知觉线索认同物体,并给予物体一种意义。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知觉线索起了符形的作用,图式起了符义的作用。但是,特殊的符形不能作为符号工具,用来在心理上表征没有物体支撑的现实;事实上,符形不能离开知觉,以及包括知觉在内的整体活动;知觉线索不是标记,也不是主体能够永久利用的符号;知觉线索属于“具体”的领域,它与物体紧紧联系在一起,代表物体的一个方面,一个特征或一种因果关系。就此而言,还谈不上符号功能。知觉线索重复出现在相似的情景中,并伴随着相同的图式,从而促进了不同类型的再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成。但是,应该把不同的知觉线索区分开来,只有那些演化得最好的知觉线索才是真正的知觉线索。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感知印象与一个重复的和连续的反射动作相联系,产生了最初的再认:饥饿的婴儿和主动地寻找乳房,最后能把乳房与其他可“吮吸”的物体区分开来,这一事实表明,最初的再认建立在“重新找回”的感—运动活动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独立于主体的物体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吮吸图式(符义)同化了感知印象,并把意义给予了感知印象。接下来的是差异较大的“线索”,它们属于标志主体有关活动可能性的符号:比如,把“熟悉”的奶瓶和摇铃看成是可吮吸或可抓握、可摇动的物体,只要这些物体能被同化到相应的图式中。
     但是,这些物体如处于活动之外,则对主体没有现实意义。其次是真正的知觉线索,凭着它们可以推断某物体的存在或某事件的临近,例如:吕西安(八个月二十三天)看见勺子是从碗(汤)那边来的,就闭上嘴;但看见勺子是从杯子(果汁)那边来的,就张开嘴。这里的碗和杯子只是与接受或拒绝食物有关的习惯图式中的知觉成分。在食物呈现时,图式被激活了,并通过认知同化,预见到勺子中所含的东西。最后,一些概念和分类图式将在运算功能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导致再认日益分化。从新物体同化于物体的一般类别(比如:汽车)的认同,直到建立在特殊类别(比如:我在某日买的汽车,等等)加工基础上的个别化记忆再认,一系列的再认都能找到它们的位置。(2)从象征性行为到表象回忆——儿童出生后的第二年开始,便出现了标志着符号功能产生的多种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建构符形,并在与符形相联系的物体不在眼前的情况下,运用符形。符形是“引导性”符号,因为符形与物体的形态特征有或多或少的相似。
     行为的目的在于延续感知—运动图式:主要是延时模仿,象征作用和(更晚些时候的)绘画,其中,延时模仿对理解演化得最好的记忆的发生非常重要。延时模仿和重建——从儿童发展的某个时期开始,感知—运动图式的发展能使儿童用模仿来同化别人的动作。下列观察事实可以作证:让娜(十一个月十六天)曾多次用手指指鼻子;几天以后,只要在她面前做手指指鼻子的动作,她立即会模仿这个动作。因此,模仿是对示范动作的同化,示范动作对主体有一种意义,能够被同化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图式之中。对示范动作的即时模仿先于延时模仿;渐渐地,儿童也能够模仿他人过去做过的动作,或已经消逝的物体运动,或他自己的过去动作(如装睡,等等)。模仿是符号功能的真正开始,这是因为:一方面,模仿性动作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意义是模仿性动作的特征,也是从物体中分化和区分出来的、与物体相类似的符义;另一方面,模仿保证了感知—运动活动向表象过渡。从记忆的角度看,延时模仿已经是儿童对过去经验的重建;由此看来,模仿要求再认和整合知觉线索,以调节模仿性动作,而模仿又超越了再认,因为再认的本来意义只发生在物体在场的情况下。延时模仿也是一种“姿势回忆”,它表示通过心理表象和语言而发展起来的内化回忆。
     总之,模仿是重建记忆活动的先兆,记忆活动依赖于思维图式的发展。我们看到,重建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物体的原来特点有改变地再现物体:重建意味着作用于物体,意味着支配重建的图式的直接干预。比如,重建整个结构性图形,在记忆的时候运用某种分类图式,就是创造出一种能再次运用图式的情景。但是,重建活动不是在学习期间已经实现活动的简单再现,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全新建构,这是因为眼下的物体已不同于原来的物体。从记忆的心理过程来看,重建是再认和回忆之间的中间阶段。重建与再认相似,因为物体呈现时,需再认“重新找回的”线索;重建与回忆也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对线索的知觉和以前运用过的图式的干预激活了记忆表象,正是记忆表象在回忆行为中起着主要作用。心理表象和回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儿童能迅速模仿的仅仅是熟悉的动作,因为这些动作与图式相符合。但是,当新的示范动作出现时,他就踌躇,或只有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才能再现该动作。在下一个阶段,儿童不需要重复刺激,越来越善于快速再现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动作或运动,“好像顺应是在内部完成的,不求助于外部探索。”模仿性动作的逐渐内化使符号功能增加了新的图形象征:心理表象。皮亚杰区别了两类心理表象:再现表象和预见表象,再现表象有助于回忆以前感知到的物体和事件;预见表象有助于回忆以前感知到的物体和事件;预见表象可通过想象来再现没有感知到的、但可能发生的运动或变化,例如,物理操作后,汽车的运行轨迹或物体应发生的变化。这两类表象分别属于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再现表象形成的时间从一岁半至两岁,直到感知—运动阶段的结束。而预见表象则较晚出现,大约在七、八岁,即儿童到达具体运算阶段的时候。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