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智力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 日期:2011-07-08 11:28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苏联心理学家И.Я.加里培林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加里培林与H.Φ.塔雷金娜等,从心理学家л.C.维果茨基的人类心理本性的社会、历史主义观点,心理的文化、历史发展论观点与心理活动的内化说出发,从20世纪 50年代初开始,对智力活动的本质及其形成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于1953年创立了智力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林认为,智力动作的本性,来源于外部的物质动作,是外部的物质动作的反映。智力动作的形成是外部物质动作向知觉、表象和概念转化的结果。其转化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阶段来完成的。在每个阶段都产生新的反映和动作的再现以及它的系统的改造。智力动作必须按照这些彼此相联、逐步提高的阶段来形成。加里培林提出,任何新的智力动作形成,必须经历下列5个基本阶段:
     (1)动作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动作的原样,从而建立起调节动作执行的定向映象。首先要把所要形成的智力动作“外化”为一定的物质化形式,使学习者能了解这种动作原样的实际内容。其次,要以学习者能独立审察和独立完成为原则,把动作的原样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建立起学习者既能看懂,又能独立完成的操作程序。此外,在建立定向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最佳的学习类型。
     (2)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这一阶段也叫做动作以物质或物质化形式形成的阶段。在物质与物质化动作阶段上,所有的操作(Oпepaция)都是通过肢体运动来完成的,是外现的。物质动作与物质化动作的区别在于动作的客体。前者为实物,后者为实物的模拟品,如模型、图表等等。由于智力动作是外部活动的反映,因此加里培林强调,物质或物质化动作是完备的智力动作的源泉。在动作的定向基础建立以后,就应使学习者从事物质或物质化动作。这时,学习者首先要注意使动作展开,对操作体系中的每个操作都要切实完成,并要对每个操作进行客观检验。其次要不断变更动作对象,使动作方式得以概括。当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这种展开的动作并得到了概括之后,就要使动作缩简,即省略或合并操作,使动作方式简化。为了使形成起来的动作方式能顺利地向下一阶段过渡,需要在学习者从事于物质或物质化动作的同时,同言语结合起来。
     (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开始离开它的物质或物质化客体,以出声的外部言语来完成各个实在的操作。这是动作由外部形式转化为内部形式的开始。加里培林认为,没有言语范围内的练习,物质性动作根本不能在表象中反映出来。要使动作离开其直接的物质或物质化依据,首先要求有言语的依据,对新的动作进行言语练习。由于言语的作用;使动作得以抽象化和简化,并进一步保证动作的高度定型化以及自动化。为了充分发挥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应有的作用,首先要使言语能确切表达活动的实在内容。其次,言语动作的方式同样要注意由自觉的展开、概括到简化的不断改造。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这一阶段同前一阶段的区别在于言语减去声音,在于言语机制方面的改造。加里培林认为,智力动作本身最初是以不出声的言语动作方式形成的,因此,这一阶段是动作转向智力水平的开始。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转向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时,最初的学习同样必须以展开动作的形式进行练习,然后注意概括与简化。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这一阶段是随着外部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而到来的,是动作在智力水平上形成的最后阶段。由外部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言语的机能与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内部言语是“为自己用的言语”,是为固定智力动作的个别因素与调节智力动作的进行而存在的。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