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口才 > 社交口才 > 正文

如何提问要妥贴,其间有许多奥妙

  • 日期:2010-03-16 09:58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提问在谈话口才中应用非常广泛。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问,即对情况不熟悉,通过发问来了解;另一种是为启发对方思考某一个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把对方思路引导到某个要点去。问要讲究方式方法,人们常常用“查户口”的比喻来讽刺那些僵死的,一问一答的说话。这种死板的问答在日常生活中会窒息友善的空气,使谈话继续不下去,也很难使问话者了解到需要的情况。因此,问也要讲究艺术。在求学过程中,问是常常用到的。我国古代的求学之道就常常提到“问”。据说孔子曾向苌弘问音乐,向老聃问礼,到了太庙几乎每件事都要问,以至古书有“子入太庙每事问”的记载。循循善诱,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 不管怎么样的方式,目的都是得到我们需要的回答。提问者应当是个心理学家,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有时可以单刀直人,有时可以迂回曲折,有时可以步步紧逼,有时又声东击西。有些人由于不研究,不注意,非但问不出所以然,而且闹得大家不愉快。如果有些人与外宾谈话,问人家的收入,向女外宾问年龄,都是犯忌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许多时候为了了解情况,更需要视对象而采用不同的发问方式。我国著名的演说家李燕杰在做思想工作中,就十分注意发问的方式。一天晚下,他刚在夜校上完课回家,有位青年从他后面跟上来,要和他谈心。李燕杰一看这个青年,身穿大红衬衣,肩上挂着西装背带胸前还挂个耶稣像的十字架,心里对这个青年的思想现状明白了七八分。青年诚恳地的要拜李燕杰为师,表示要学好文学和外语,李老师见他真诚,就和他谈起心,于是,一连串的发问开始了──李 你为什么要戴这个(十字架)呢?青 你是搞中国古典文学的,还懂这玩儿?李 你真把我看偏了,我要连这个问题都答不上来,今个我不就栽倒了吗?青 (笑)李 你不是在学外语吗?我问你,“圣经”这个词,英语怎么说?
     青 ……李 Bible Bible李 你挂十字架,会念祈祷词吗?青 不就是阿门吗?李 不对。(从头到尾把祈祷词背了一遍)你读过圣经吗?圣经都讲了些什么呢?青 不知道,没读过。(接着,李老师把《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的主要内容给青年讲了一篇,转而又谈到美的含义……)李 此如,有个姑娘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笑起来还有两个小酒窝,表面看,还挺美。可是有人告诉你,她就是爱在电车上干这个(做一个扒手的功作),你还认为她美么?青 内外不一致,不美。李 有这么一幅油画,一个修女,外表穿得很肃穆,内心对耶稣很虔诚,胸前挂着一个十字架,你觉得美吗?青 内外相和谐,对基督徒来说,还是美的。李 那么阁下,既不懂耶稣教,又不信耶稣教,胸前挂着十字架,你是美在哪儿呢”青 ……李老师,我以后保证不戴了,要再戴就是孙子!李 你以前为什么要戴它呢?青 我看外国人戴。外国人能戴,我干嘛不能戴?李 你的领导没有批评过你吗?青 他们不让戴,我偏要戴,要是像你这样给我讲清道理,我早就不戴它了。可以看出,李燕杰的提问是一种循循诱导。开始,他采用发问,以更了解情况,知道青年不懂耶酥,摸清了青年的思想脉膊。以后仍然是问,但已经是有意识的引导青年往深处思考那种盲目追求外表美的根源了。提问时,自己要胸有全局。要达到什么目的,要通过哪几个问题,都应有条理地进行。既要有事先的设想,又要随机应变,善于抓住某一点一瞬即逝的问题深挖下去。1956年,周总理到一间干部子弟学校视察时,了解到这里生活待遇较特殊,并得知这儿不收普通的工农子弟。于是,总理与学生会副会长延晓有这么一段问答——周 你说说,你们要是和工农群众的孩子一块好不好?延 有它一定的好处,有一定的不好处。周 你说有什么好处?延 ……周 (对大家)刚才我问你们的副会长,他回答不上来,你们谁能回答?(同学生小声议论没人敢答)周 年纪不小了,20了。延 为了领导好照顾我们。周 为什么要照顾你们?(无人答)道理很多,也很简单,你们应该说了。……(提问声调向着在场的人)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一向就认为干部子弟不应特殊化,应该和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在同一个学校里,一起学习。你们的父兄是从劳动人民中成长起来的,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一直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现在你们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让你们住在西郊,和社会上几乎隔绝开来,又有多少好处呢?周总理通过发问的方式进行层层剖析,启发大家思考:生活的特殊化,实质上是与人民群众的隔绝。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