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浅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郭燕

时间:2015-03-07 09:25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并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是课程资源建设中一个关键性的环节。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多

样。这里主要谈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

经教育部批准的语文新教材都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它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大语文教育思想,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其中各种信息,都是塑造学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就像传说中的“宝盆”,随着教材在被使用过程中的不断挖掘,而日益丰富。它的价值尤其在“创造性”使用过程中显现。因此,不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要在“如何使用好”教材方面多下功夫,才能使教材更好地为教与学服务。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专家们也曾一再强调“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要灵活地用教材来教”。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这些方面作了些尝试。

在单元教学中。每学一单元,我首先让学生看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制定单元教学计划。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三单元时,我让学生们看了单元提示后,问大家:“这一单元都是些什么文章呀?”大家回答说:“写景的文章。”“那么,都是些什么景?都用了什么体裁呢?”“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四季之景,美不胜收。文体上,有散文,也有诗歌。”“那么,学习这一单元,你最想收获什么呢?”“学会怎样写景。”于是,我就先上一堂写作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大屏幕上,我出示一系列春天的美景图,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判断出是哪个季节的景致,并说明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大家都很活跃,纷纷指出那是春天的景,有的是从鲜艳的桃花看出来的,有的是从嫩草看出来的,还有的从放飞的风筝看出来的。理由都很充足。只有平时注意了观察,才能发现这些。然后,我就定格几幅图,有春风图,春雨图、春草图、春花图和人们在春天的活动图。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来写一写,写出春的味道。同学们热情很高,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写好后,又让内容相同的组成一组,相互传阅,推荐优秀作品。同学们都很积极,认真评审。最后,让大家把这些优秀的片段组成一篇文章,取名叫《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减内容。同学们兴致可高了,因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家组合的文章,都比较通顺流畅,基本上抓住了春的特点。但不足的是,同学们笔下的春天是死板的,缺乏生机和活力,尽管有的用上生机勃勃等词语,但始终没有动感。那么,如何才能把春天写活呢?于是,我隆重推出朱自清先生的佳作《春》。让大家翻到课文,先朗读一遍,感受一下春的味道。读了后大家都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春天。于是,我让大家找出和自己所写内容一致的部分来,比较一下,差距在哪里。同学们很认真,很仔细。在作文本上,写下旁批。有学生在春草部分,写道:朱自清先生之所以把草写得这么有生机,有活力。主要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一个“钻”字,写出了草破土而出的情态。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在草上活动的人来写草,突出它柔软的特点。还有同学写道:我写花,就只想到要写出花的情态,没想到还可以写它的数量、它的香味,更没有想到还可以借助蜜蜂等昆虫来写,比起朱自清先生来,实在是相差甚远。这一比较,意义非凡。同学们不仅分析了自己的春,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从而明确了写景的方法。这时候,我再问:“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来,而我们却不能呢?”同学们实事求是的分析,有的说是朱自清先生善于观察,有的说是朱自清先生写作功底厚,还有的说到是朱自清先生热爱春天。于是,又让大家找哪些句子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最后,我告诉同学们,景和情是不能分开的,只有真正地把情感融入进去,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把《春》作为一篇写作例文来教学,我也是头一次。但我感觉这样的教学比以往的教学都要成功,学生们的兴趣比以往都要浓厚,参与的积极性比以往都要高。原因就在于我们以往都是教教材——反复朗读,仔细分析,认真仿写。从头到尾,都没离开过课文。而这一次,就完全是用教材来教,把《春》作为例子,教学生怎样去写景。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生们也有的放矢。尤其是,写作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自己发现,比让老师讲印象要深得多。有人说初一的学生水平较差,先教后写,效果才好。但我认为正因为学生的水平差,才更需要先写后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现自身的不足。再说,教了后写,学生的思维肯定要受约束,既然作者的好,那就按作者的去写吧。自己先写,思维不受限制,既能突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又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还能检验学后是否真正有所得。

其实,我们老师有很多时候都是拿到课文就开讲,讲得津津有味,讲完后一问学生,你觉得这一内容对你有用吗?学生会说有用,因为知识嘛,肯定都有用。那到底有什么用呢?学生们却回答不出来。你说《春》这篇文章,从内容上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让我们认识春天,了解春天吗?这恐怕还不如春天来的时候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来的真实。那除此以外,还有什么用呢?我认为就是让我们学习人家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我们光是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还不行,还得知道作者是怎样来写的,这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人的发展离不开思维。所以,人在学习阶段,一定要考虑他的“可持续发展性”。做老师的,千万别把他们教“死”了。知识不能迁移,就不能用。不要说将来会怎么样,就是现在应付期末考试都成问题。因为期末的试题,课外阅读的分值就比较大。

为此,我在八年级教学说明文的时候,第一堂课就给学生们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告诉学生,拿到一篇说明文,首先要看看,说明对象是什么?文章是在介绍说明对象哪个方面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来说明的?(用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用什么语言?)再告诉学生说明顺序有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等;说明文的语言首先要准确,在此基础上有平实说明,也有生动说明。说明文的结构有分总、总分或总分总等。最后就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具体加以分析。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教法,首先明确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文章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说明的呢?以赵洲桥和泸沟桥为例来加以说明的,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用逻辑顺序安排结构,先总说后分说。语言准确而生动。那哪些地方准确,哪些地方生动呢?又教学生如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并不是精确。例如“在当时可算是”“当时”是时间上的限制,说明它只是在那个时候才算,而今已经不算了。“可算”表示估计猜测,因为作者没经历过,有些东西不够明确,所以用语不肯定,但正是这样的不肯定,才体现出用语的准确。再让同学们自己找,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到许多类似的句子来。如“大约”“左右”“几乎”等等。语言的生动性主要是作者在说明时用了比喻、拟人、引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或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把相关内容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如在介绍石拱桥形式优美时,就用了比喻,说它像虹,还引用张卓的“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又如在介绍泸沟桥的石狮子时,就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以后的说明文,我就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自己设计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选择学习方法,自学或小组讨论学习,效果还真不错。反复训练,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以上的课例,只是我在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作的一些尝试。虽然算不得经验之谈,但确实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教教材,什么是用教材来教。简单的说,我教《中国石拱桥》不是在教它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而是利用它来教学生怎样阅读说明文,怎样写作说明文。

语文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因此,语文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内容上,还要在方法上多下功夫。在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而教材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才能让重要的教师使用好直接的教材呢?创造性是关键。创新并不是追求形式的新颖,而是要切实利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所以,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让每一个中国人学好语文,这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浅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郭燕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