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教子心得 > 正文

与孩子一路同行——踏入小舟才看得见沿途风景

  • 日期:2012-09-22 10:28
  • 来源: 乐学
  • 浏览:
  • 字体:[ ]

  
踏入小舟才看得见沿途风景

  对于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人们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论更是各有成见。我从自己切身的体验中领悟出一个道理:其实不论何种教育制度,竞争都是不可避免的。孩子们面临社会的选择,这也是无可逃避的。因此,中国古代的“十年寒窗,秋闱大比”也好,现行的初高中六载攻读,全国七月统考也罢,无非都是一种汰选。将即将进入社会的青年群体区分出高、中、低层次的小群体,然后凭个人机缘成其事业。这种区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企图在自我组织的人类社会中求得人与人的绝对一致、绝对均等,不但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完全具有破坏性的。别说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就连原始部落在青少年成年之际也要以一系列考验、测试,来确立每个人应有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父母大都错误地认为升大学的竞争是孩子与书本的拼搏,是与试卷的较量,或换句话说是与文化科学知识的较量。这是一种极其有害也极其可悲的误区。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什么,学多少,在小学结束后就根本不再重要了。人们安身立命所需之基本文化知识,在小学四年级之前,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在这一点上,我十分赞佩中国老的体制,即把小学分成初小与高小。初小四年,亦即人生开蒙去昧、省身立命之必经之路,高小二年则有通算达智、圆心养性的能力了。这四至六年的学习内容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确实有用、不可或缺的。一入初中,所学种种就已根本脱离了实用目的,而根本是一种区分人材的外在工具了。试问一百个人里面,究竟有几个人在日后漫漫的人生之路中,用上了所谓的“韦达定理”、“欧姆定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呢?百无其一二啊!那么为什么还要学这些东西呢?无非是为了沙里淘金,找到并保证这百中之一二能继续深造,最终成为有用之高层专门人材。国家之所以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制,无非是为了将竞争的起点拉平,给每个人以三年之久的自我测试机会。这是公平的。但人们很少省悟到这一点,不明白中学六年所为何用?平时只知抠书本、数学分,不知真正的竞争对手在哪里。对于这一点说穿是很残酷的,但不说穿是更有害的:孩子的竞争对手,不是书本,不是知识,而仅仅是他的同龄人。也就是他身边或远在各地各校的同级学生。

  明白了上面这个根本的道理,许多困惑就会迎刃而解。譬如择校,许多家长千方百计地托人、大手大脚地花钱,要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中学。这并没有错,中学和小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面对残酷竞争与汰选,上不上重点中学大不一样。但一般的父母只注意择校、择班、择师,以为只要名校名师重点班就万无一失了。其实这其中恰恰忽略了一个最根本最重要也最起作用的抉择:择生,即选择适当的同学。只有合适的同学群体,亦即合适的竞争群体,才会激发孩子最大的潜能。一点,我是经过刻骨的教训才悟到的。

  我所在中学,位于市区东北,周围原是古老的商市区和贫民窟,居民多为摊贩、店伙,家庭文化气氛自然是淡薄的。我下过乡,在乡村中学教过七八年书,对那儿家庭文化背景几乎等于零的农民孩子,我从不另眼相看,而他们的诚恳质朴、好学上进倒常常令我感动,其中不少后来脱颖而出,各有所成。所以我对于自己学校的学生也抱着同样的信心和热情,并未感到本校有什么不妥。于是,在佳佳小学毕业后,我舍弃了按就近入学原则应去的另一所中学,按上级规定教师可享受子女跨学区到父母所在学校入学的优惠办法,将儿子安排进入我们学校上学。

  佳佳上中学了,而且进入了我们学校特意组织的重点班,这个班配备了全校最好的老师,对于这个师资阵容我是满意的。尽管我校不是重点校,名气也不大,但如果单就这个重点班的老师,那水平确实不比全区任何一所中学差。而且班上教师子女不少,老师是格外卖力的。佳佳的学习,正如我们原先预期的那样,很快就以雄厚的实力超群拔伦,再也不像小学时期那样稳居中上,而是连连占居榜首。不论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等都名列前茅。对此,我和丈夫当然是极其兴奋,极为快慰的。但这种快乐不久就变成了隐忧,佳佳的成绩排全学年第一已成不易之势,孩子已失去再上一步的台阶。特别是学年期末考试,使我们吃惊且忧虑的是,做为学年第一名,和他班排在第二名的学生,总分差距竟有三十六分之多。如果是别的家长,也许会为孩子如此遥遥领先欣喜若狂,可我们却相反,对此十分忧虑。事实已经确凿地证明:本校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文化氛围太差,加之市井猥俗观念的浸濡,根本代表不了这一批同龄少年的一般水准能力,根本缺乏竞争条件。尽管老师水平可信,学校投入可观,教学进展顺利,一切似乎都那么乐观,特别是许多老师那么喜爱佳佳,几乎视如亲生,但是现实是严酷的:老师代替不了学生,情感代替不了竞争。佳佳不应当属于这里,如果继续留下去,只能在不知不觉中潮落船低,很难保证不会在激烈的升高中考试中搁浅。我面对如此的事实,的确从骨子里明白了:学生的竞争,不是所谓知识的竞争,而是同龄人的竞争。必须有合适的竞争圈子,才能保证自己有绝对获胜的把握。人们真正要选择的,其实不是学校,不是教师,而是有实力有代表性的同学。这种几近痛苦的领悟,使我极为后悔。因为当初佳佳应入的那所中学,虽则也不算什么特别著名的重点中学,但由于周围多是国营大企业、机关、高校,生源资质就与我校大不相同。加之,近几年升重点中学比例高,全区素质较好的学生多慕名而往,更加改善了生员结构。我当初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仅仅凭对我校几名任课教师水平的认可,就做了舍近求远、舍高就低的决定。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