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 > 化学百科 > 正文

德国化学的发展阶段

  • 日期:2009-09-30 08:33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通过对德国化学史主要事件的分析和概括,可以认为德国化学的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1)启蒙时期(1815 年以前)。在这一时期中,德国化学有如襁褓中的婴儿,尚未真正感知化学的实在内容。实际上,德国化学此时只是“燃素”“化学”。除此之外,德国化学还受到了法国文化的冲击。因为在1815年前,德国实际上只是一块由大小几十个公国组成的德意志民族区域。它们唯一的共性是德语,而且还是法国军队的占领区。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横扫欧洲大陆的行动,间接输出了当时发达的和领先的法国文化,从而自然影响到了德意志地区。此外,由于波拿巴王朝和保皇派波旁王朝的政权倾轧,又迫使大批持不同政见的法国人离开法国逃避到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这些人也成了法国文化的传播者。由此可想而知,德国人在当时这种文化的冲击下,已有可能吸收到法国新化学的气息。在已有的“燃素”化学和阿格里柯拉(G.Agricola,1494—1555)始创的“冶金化学”基础上,德国化学势必增加了新内容。
     (2)成长时期(1815年以后到19世纪中叶)。表征这一时期的德国化学主要事件是李比希的化学成就,尤其是他开创的行之有效的化学实验室教学法。此外,则是李比希与维勒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合作,以及维勒本人对尿素的人工合成。随着李比希在化学教育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德国化学在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方面开始走在西方的前列。19世纪初期,李比希不满足于当时德国大学中那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而去了法国巴黎,并跟随法国有名的化学家盖·吕萨克学习。1825年回国后,被委任为新建的吉森大学化学教授,开始了有选择性的化学研究,主要是侧重研究拉瓦锡的新化学知识体系。李比希是从分析化学开始的,最后把分析范围从矿石扩大到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李比希在吉森大学期间推出的化学实验室教学法,受到了德国其它大学的推崇。同时,其名声又由于各国留学生慕名前来而远播他国。在吉森期间,李比希本人和他的学生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可以认为是德国化学进入成长时期的标志。实际上它们构成了德国化学迅速在欧洲大陆崛起的核心。这就是化学史家们所称之为的“李比希化学研究学派的贡献。①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学派的形成,实际上还包括有19世纪中叶以后其他德国化学家的共同努力。但是,这一学派中的化学实验室教育以及应用化学的发展则应当看作是德国化学成长时期的关键因素。李比希及其学生们的化学实践,构成了德国化学的生动的化学知识结构,成了又一代的化学的范式或硬核。
     (3)成熟时期(19世纪中叶后到20世纪初期)这一时期是德国化学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德国作为欧洲化学的中心,无论在化学理论还是在化学应用方面,都在指导着化学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地化学家瞩目之所在。如果仍以李比希化学知识体系为考察主线,那在这一时期的结果就是,新一代的德国化学家有了较李比希的研究领域更为宽广得多的领域。他们在补充和发展着李比希的化学知识体系。在德国各大学中,陆续建立了足以同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相媲美的其它化学实验室,并形成了一些类似学派的化学研究核心,如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本生化学实验室,就是很有影响的一个。还有像哥廷根大学的维勒化学实验室,则在无机化学和部分有机化学问题上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学生。此外,柏林大学的费歇尔化学实验室等也都是闻名于世的实验室。如果说李比希是展示了德国化学的经验观察的思想基础,那么充分展示理论思维的德国化学家则首推凯库勒。在1858年和1865年,凯库勒先后用梦幻般的思维,提出了碳原子耦合成键和苯环六边形结构的大胆学说,把有机化学的理论发展推进了一大步,使得德国化学在19世纪下半叶几乎包容了化学理论和化学应用研究的全部进展。他的苯环结构思想,也几乎覆盖了法国化学家们几十年在有机化学理论方面取得的所有成果。虽然关于凯库勒本人提出他的学说的方式,有些令人生疑,①但必须承认,凯库勒为德国化学理论研究所做出的实质性贡献,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又应当看到,德国化学在20世纪初的名声,多半是来自于它的发达的化学工业,尤其是染料化学工业。
    实际上,德国的染料化学工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富有戏剧性的变化。因为是德国化学家霍夫曼让英国学生柏琴无意间找到了开办染料工业的“钥匙”,由此使英国化学工业曾经有过数年优势的光辉时光。但是自从霍夫曼从英国回德国后,英国化学工业领先的局势就逐步发生了变化。最先是成批的德国人涌向英国学习染料合成技术,随后是成批购回英国的染料工业设备,拆开研究,最后是成批的染料产品销往英国和整个欧洲大陆。①德国人在短时期内掌握了染料工业的关键。继染料工业后,德国又相继涌现出制糖工业和石油化工,几乎控制着全世界的应用化学工业。当德国化学工业名列前茅的同时,化学的又一分支学科物理化学,也在德国悄然兴起。随着奥斯特瓦尔德和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推出《物理化学杂志》(1887年),德国又成为物理化学研究的一个中心。20世纪初期以后,德国化学的中心地位,受到了美国化学的挑战,并最终因种种内外因素而逐步失去了中心地位。然而正像曾经陆续是化学中心的英国和法国一样,德国化学中心地位的丢失也并不表明它不在化学发达国家之列。事实上,它和英国、法国一样,都是世界上发达的化学国家。它们各自的化学制度仍在发挥着极其有效的作用。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