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 > 化学百科 > 正文

实用化学的输入

  • 日期:2009-10-01 08:23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这是从17世纪初到 19世纪 40年代的一段时期,当时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打开了通往东方的航路,受到宗教改革运动冲击的欧洲天主教势力也随之向东方扩展,并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也包括了化学知识。从目前查到的文献来看,西方化学传入中国可能是从1612年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1575—1620年)和中国学者徐光启(1562—1633年)合译的《泰西水法》一书的出版开始的,书中除叙述了水利和医学知识外,也介绍了西方的元素说。这一阶段传入的西方化学知识,从理论上看主要是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和阿拉伯的汞硫二元理论等学说。四元素说除在《泰西水法》中做过介绍外,还在1633年由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1566—1642)撰写的《空际格致》中有过比较系统的叙述,并还以其批判了中国的五行说;汞硫理论在《徐光启手迹》中做过叙述,但是,这些理论知识都已陈旧,并未在中国产生实际影响。从实用知识上看,传入的主要是冶金、火药、酸类和有机药物等内容。
     最早传入的冶金知识是1643年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1591——1666)和中国学者杨文华等合译出版的《坤舆格致》一书。原书为德国著名冶金学家阿格里柯拉(1495——1555)的名著《论金属》,可惜中译本在出版后的四个月由于明朝灭亡的战火而散失;最早传入的西方火药配方知识见于1643年汤若望等翻译出版的《火功挈要》一书;输入的西方的硝酸制法见于《徐光启手迹》,并在其中第一次把硝酸称为“强水”;最早传入的西药之一是:金鸡纳(Cinchona bark),是在1693年康熙帝患疟疾时由法国传教士洪若翰进献的,由于收到奇效而在中国广为流传。此外,西方的氨水(鼻冲水)也很早就传到了中国,等等。这些传入的实用知识在生产、军事和医药等方面都已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一些实际作用,是这一阶段输入西方化学的主体。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传教士传入了一些西方的陈旧理论和零散的实用知识,还不是近代的化学科学内容,只是为近代化学的传入提供了一定的准备。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