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分析句群、概括段意八法(2)

  • 日期:2011-07-05 07:58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它揭示了(1)(2)(3)(4)表达的是原因,而(5)句表达的是结果,(6)句的“比如”不过是对(5)句的举例说明而已。所以可以通过这个标志判定这个句群的中心句是(5)句,而本段的中心意思也应该是由(5)句所揭示的。“标志法”十分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关联词,但是,实际上,这种分析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句群中毕竟有许多句子是不带关联词的;另外,如果是带了许多个关联词呢,又难以判断那个关联词揭示第一层意义。所以,它必须通过对句群语意的分析来予以验证。3.串联法有的段落没有可做段意的句子,但可以找表示本段意思的关键语句,把这些语句连串起来可做为段意。如《桂林山水》第二段几个句子分别讲了漓江水有静、清、绿的特点。横向连起来,可用“漓江的水静、清、绿”,作为段意。4.并联法有些段落,可采用把同类概念归并为高一级概念的方法来归纳段意。如《少年闰土》第四段,闰土讲了“雪天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潮讯看鱼”等等,这些事在“我”看来,都是未曾听说的新鲜事。因此,这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5.疏理法这是由分析语意构成的疏密程度最终来理出句群中心句的方法。分析疏密,原则上分析句群中结合由密而疏的顺序。一直扩而大之,找出句群的中心句,然后揭示段意。怎么疏理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以“标志法”第二例为例:(1)按句子写出句子序号,本段有六个句子。(2)把意思结合得较为紧密的(1)(2)(3)(4)与(5)(6)摆在一起。因为(1)到(4)句是讲什么样社会,什么样理想,结合得最紧密。(3)再理出(1)(2)(3)(4)四句和(5)(6)两句之间的关系,因(5)句有“所以”,因此,明显的,(1)(2)(3)(4)各句表示原因,而(5)(6)表示结果。通过以上分析所以得出结论,这个句群中心句是(5)句。从逻辑上说,用(1)(2)(3)(4)来推论(5)句,而(6)即是对(5)的进一步解释说明。这个分析结果与“标志法”分析的结果相吻合。6.抓住中心内容法(1)要分清主次。不要把一般的内容事无巨细,都写进去,更不要把次要内容当主要内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三段,写了“我”的内心活动,也写了邱少云的外表。从全文看,写“我”的内心是为了烘托邱少云的内心世界、危险处境。主人公应是邱少云,而不是讲“我’”怎样。(2)要恰如其分。既不能添加本段中没有的内容,也不要遗漏重要内容。《小音乐家杨科》第五段若概括为:“第二天,杨科死了。”漏了“又一次遭毒打”这一重要内容,就不完整。(3)内容要具体。段意一般从内容角度概括,不宜从思想角度概括,应该指出这一段写了什么,而不应该是说明什么。
     如把《草原》第三段说成:“蒙古族人民热情接待客人。”就缺乏具体内容,也难于跟下面两段相区别。若概括成:“主客见面,热烈握手。”就较具体。(4)句子要完整。段意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不能用词或词组,而且最好是陈述句,如《一幅壮锦》中的第六段就不能说成“小儿子是怎样找到壮锦的”,而应该概括成“小儿子历尽艰辛,找到了壮锦”。(5)要简洁明白,段落大意的文字不宜太长。7.归纳法有一些段落,其中并没有中心句,其意思需要经过分析才能概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归纳法’来分析。它是一种由句群的关键句入手分析,最后归纳句群中心意思的方法。其方法,原则上是对句群做“由疏而密”的调整。如: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②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③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④任何一种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运用也许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⑤例如,他曾密切地注意电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怎么归纳这个段意呢?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把这个句群标出序号。共五个句子。(2)理出句子中语义结合较为松散的句子。通过对其语境的分析理解,①②两句正是这个句群中承上启下类型的过渡句,所以它的关键句无疑是②句。由此,②与③④⑤语义结合紧密,而与①的结合即较为松散。(3)通过分析,可归纳③是说马克思对科学的实际运用观点,④是写马克思对科学实际应用的态度和感受,⑤即是写马克思对科学实际应用的关心的事例。很明显,③④⑤三句阐述了马克思身上远为主要的内容,那就是马克思的实践精神——他作为一个革命家的最优秀的品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②句是关键句,③④⑤三句是阐述②句的主要内容。其段意的概括应是③④⑤的归纳概括。8.累加法由一个句群组成的段落大意理应是中心句表达的意思或是关键句所揭示的意思。但是如果由二个以上的句群组合成的段落,其意义又将如何概括呢?
     如:①理想到底指的是什么呢?②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③因为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不同,同一个时代,一个人与一人又不同。④比如,…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一点儿理想也没有的人有没有呢?(17)一般地说,是没有的。(18)…(19)…(20)…(21)…(22)…(23)…(24)但是究其实,他们仍旧是有理想的,这眼前的光景正是他们的“理想”,或者说,他们正躺在自己的“理想”上睡觉哩。——摘自陶铸《崇高的理想》这个段落是较为复杂的,分析这种段落的段意,非认真琢磨推敲不可。必须要首先揭示其层次结构。考察这个结构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这个段落中有几个中心意思相对独立的而又清晰的句群?划分出句群,需要强烈的语感导引,分析时必须抓住中心句或关键句。
     本段文字行文中两个设问句①与(16)两句无疑是关键句。由此可推论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意思表达。这也正表明其由两个句群组成。(2)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分别用疏理或归纳的方法分析各个句群。第一个句群的中心句应是①②③三句;①②句表结果;③是原因。如果把三句话的意思综合起来,那么就可以归纳为:理想是比较复杂的,因人因时而异。第二个句群的中心句应是(16)(17)两句,(18)至(24)各句无非是为了解说和证明(16)(17)两句的。因这个句群的意思可概括为:没有理想的人是没有的。(3)最后把二个句群的中心意思叠加在一起,此段文字的大意就可概括为:理想是每个人都有的,它因人因时而异。综上所述,句群分析对段落意的概括有重要的意义。且句群分析与段落意概括是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因此句群不仅仅具有语法意义,而且还有章法意义——指导我们阅读语段乃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