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认同感的培养(2)

  • 日期:2011-09-11 09:17
  • 来源: 学习网
  • 浏览:
  • 字体:[ ]


  在学生入学之初,对其进行认同感的培养是个很好的契机,让他们认同老师、认同同伴、认同新的环境,防止由于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各种情绪上的困扰,妨碍他们有效的学习和交往。

      自信,我能行

  不可否认,在中学里,学习成绩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成绩优秀的孩子自信满满,喜欢学习,喜欢和老师交流;成绩糟糕的孩子要么内心自卑,不敢与老师和同伴沟通,生怕被嘲笑,要么破罐子破摔,故意做一些出格的事引起大家的注意;而成绩平平的学生大多数也比较沉默,缺乏自信,是容易被遗忘的一族。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具有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教师正向激励

  中学生由于常常关心“别人是否喜欢和接受自己”、“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而关注自己行为处世的方式。如果有时自己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行为获得了身边人的好感,这句话、这个动作或行为就有可能被内化,这是一种自我归因。由于有了自我归因,那些被他人肯定的做法才有持久性。归因理论认为,若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够这一稳定的内部因素,则这种失败无助于促使行为的坚持;若把失败归因于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则可能激发其加倍努力进取的决心。同理,在培养中学生健康的自我认同感方面,应着力使中学生关注自身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如努力),适当的归因会使学生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越强。因此,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认同自己。可以实施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教师善于表扬,就意味着赢得了教育上的主动权。学生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最擅长的一面展现出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每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学生,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的感情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教师总是毫无顾忌地批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反正我是老师眼里的坏学生,再怎样努力都没用了。因此,应以正向激励为主,让孩子们在充满信任和鼓励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并且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这种信任和鼓励,从而达到自我认同的效果。

  2.学生才艺展示

可以设计一堂这样的班会课: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自发组织),展出表现学生特长的作品(如:书法、绘画、摄影、剪贴本、航模等),放在教室四周,供课前互相参观。上课后,分小组讨论,每位学生先说说自己有哪些特长和优点,接着小组成员一起来讲讲这位同学的优点,组长做好记录。组长向全班介绍组内成员的特长及优点,介绍的形式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我就曾经开过这样的班会课,讨论的时候让学生在教室外分组进行,在秋日午后暖暖的阳光里,看着孩子们围成一圈,兴奋地讨论着,记录着,这样的感觉真的非常美好。最后组长介绍组员优点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情不自禁地说了句:哇,原来我还有那么多优点啊!现在,老师家长都觉得孩子个性太强,太难教育,事实上,很多孩子由于成绩等原因,对自己是非常缺乏信心的,我们应该多创设各种机会,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感受到他人的赞赏,同时也朝着他人赞赏的方向更加努力,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3.培养移情能力

  当然,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不仅仅是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和消极之处,因此,可以从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入手。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情感互相作用。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移情即为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并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在自我认同感形成的过程中培养移情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反思自我,认识自身人格中的优点与不足,培养其内在的自我调解能力,从而获得比较全面的自我认同感。学生们若能深刻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当他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便会回忆以往的体验,重新整合自我认同的内容,抑制自己的消极行为,作出积极反应。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