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门诊 > 正文

儿童个性的发展

  • 日期:2011-07-08 11:05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由于每个儿童遗传素质不同,先天环境不同,因而儿童一出生就在生理上、心理上显示出种种的个体差异。如有的儿童生理活动显得很有节奏,很有规律,睡眠、觉醒、吃奶、排泄都有一定的时间,而有的儿童在这些方面相应地有些紊乱;有的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很强烈,也喜欢探究周围事物,而有的儿童则相反;有的儿童较容易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有的儿童则适应很慢。随着儿童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儿童的自主性有所发展,他们初步认识了作为个体的我和我的力量。与此同时儿童产生了与成人消极、不合作的行为,儿童已经萌发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是人自己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儿童在1岁末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但他们还没有行为标准,没有良知,全凭个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而行动,凭感情冲动而行为。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自我中心的,有时连现实和想象也分不清,因而他们的行为既非道德的,也非不道德的。3 岁左右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增多,言语的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发展,开始由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发展到掌握人称代词“我”,其独立性也开始大大地增长,常常说“我自己来”,进行一些自行其事的活动,并表现出不听话,拒绝成人的帮助和干预,甚至执拗。
     儿童的这种反抗是要求扩大活动领域来增强自主活动能力的表现,是具有积极意义的;5-6岁儿童自我评价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其评价不再完全是成人评价的翻版,而是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6 岁儿童可以说出一些较抽象的品质,进行了一些内心品质的评价。这时的儿童已经养成了一套行为习惯,其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形成,不少智力超群或有特异才能的“神童”已崭露头角。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个性特质越来越固定,个性倾向性也越来越鲜明。小学生学业的成败、社交能力、教师和同伴的态度等对儿童形成自信心或自卑心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对自我已有了一定的评价,这种评价来自教师、同伴和家长对他的评价。小学生还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能够指出自己的优、缺点,并力图加以改变,同时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责任性越来越强,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少年的自我意识起了质的飞跃。一是在身体急剧成熟的驱使下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干涉,被称为儿童的“心理性断乳”;二是开始将视线转向内部世界,仿佛刚刚发现“自我”也是一个广阔的大地。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内部世界,也开始对别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兴趣。
     他们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相当敏感,常常在试探教师对他的评价是否公正。是否信任自己;他们也喜欢自己观察自己,常常用讲悄悄话、记日记等方式来倾吐内心的秘密和感受;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已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有时对待他感兴趣的活动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兴趣广泛但缺乏自制能力,并因此常影响学习。他们的兴趣也很容易变迁。到了青年初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在继续发展,其特点是在理论上追求自我,把自我当作对象来捕捉。不仅如此,他们还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客观地看待自我。但由于缺乏实际的经验,其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一般情况下这是自我发展的正常现象,但有时也有少数人会由此而陷入孤独、自卑,养成“闭锁性”的性格。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