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门诊 > 正文

儿童的社会性的发展

  • 日期:2011-07-08 11:04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儿童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生长发展起来的,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理想和信念都是通过社会的各种渠道,首先是通过父母传递的。早期儿童社会交往的方式对儿童以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刚出生的乳儿只知道满足身体的需要,至于是谁来满足他并无所谓。此时的婴儿对人对物的反应没有显著的区别。2 个月后听到人声就会转头寻找,一个月后出现第一次社会性微笑,2—3个月时对人发生兴趣。出生后第4、5个月,婴儿开始接纳其他儿童,并总期望有人来抱他。他为了吸引别的儿童,会作出跳浪、双脚乱踢、微笑或吹泡沫等行为。生后5—7个月便会对其他婴儿的啼哭感兴趣,此后对同伴的兴趣会越来越大。10个月左右的婴儿会抓其他婴儿的衣服、头发、玩具,学习其他儿童的行为和声音,还会因争夺玩具而打架。
     1 岁后,儿童逐渐学会了独立行走,有了语言交往能力,于是跟父母的接触频数相对地下降,与同伴的接触频数逐渐上升。亲子间的关系是一种保护与被保护的纵向关系、主从关系,而同伴的关系却是平等的、合作的横向关系。进入同伴世界可使儿童获得许多社会交往的本领。游戏是儿童交往的中介,但这时的游戏多为单独游戏,旁观别的儿童游戏,或像是在一起,实质上仍是各玩各的平行性游戏。3-6 岁儿童与同伴活动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长。幼儿大部分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而且游伴的数量也随年龄而增加,但游伴还很不稳定,经常在变化。游戏中争吵是常有的现象。一般是为了争夺玩具、争演某个角色,也有的是为了指使别的儿童服从自己。不过游戏争吵的时间不长,也不会因此而耿耿于怀。3岁儿童已知道自己的性别,7岁儿童已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因为服饰的变化、年龄的变化而起变化。由于教育的影响、他们已意识到男女性别行为的差异。学龄儿童喜欢过群体生活,常常几个人一起上学、回家,几个人一起做功课、做游戏。他们已对男女性别行为有了明确的认识,男女同学的学习兴趣和游戏也明显分化。男孩喜欢几个人在一起从事冒险、猎奇、球类运动等室外游戏,而女孩则喜欢几个人在一起从事读书、下棋等趣味性的室内文静的活动。
     所以,年龄越大,男女儿童在一起游戏活动的情况就越少,大部分是同性在一起活动,学龄初期的儿童有不少行为问题,如在家与兄弟姐妹或邻居小孩吵架,偷懒,不肯干家务活,撒谎,抢占或破坏别人的东西等;在校内的不良行为有吵架、破坏公物、逃学、上课破坏课堂秩序,拖拉作业等,男孩的不良行为多于女孩。到了少年期,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已开始超过成人对少年的影响。同伴往往成了少年直接学习模仿的榜样,或者是弥补自己某方面不足的慰藉。少年的友谊比较稳定,选择朋友往往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或互补的个性特征为基础。但由于缺乏辩证的观点,往往会把同伴的友谊看成高于一切,把小集团中一些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准则。这时,男女同学的分界似乎很清楚,表现出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有个别的男女同学在感情上十分接近,但它会招来大部分同学的好奇和不满。学龄末期儿童的社会交往比起少年来又大大地扩展了。他们不仅参加了学校里的一些社团活动,还参加了社会勺组织的一些社团活动,有的还参加了一些非正式的街头自发小集团。这时的儿童很重视同伴的友谊,择友有较高的原则性。对他们来说,友谊的标准应是互相信任和理解,心理上坦率无间。男女同学的接触反倒不像少年期那样神秘或回避了。也有一些儿童儿出现主观愿望的“述恋”,但多半以短暂的恋爱而告终。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