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补习班悄然向农村蔓延 家长热情高涨

  • 日期:2011-09-16 20:38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今年暑假,12岁的河南农村娃范森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跟小伙伴一起上山摘酸枣、下河摸泥鳅了。前些日子,刚参加完小升初考试的他到郑州亲戚家住了几天,玩得正疯的时候,妈妈却把他接回家,让他参加一个小学升初中的衔接班。尽管非常不情愿,可是看到爸爸那张青黑色的脸,想张嘴抗议的范森还是退缩了。

  暑假来临时,城市里五花八门的大小补习班纷纷开张纳客,早已是见怪不怪的场景。这种补习风气而今已经蔓延到农村地区,“第三学期”已不再仅仅是城里孩子的烦恼了。

  只要报班,孩子就一定能学到知识

  范森家在豫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对他来说,暑假从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变成了另一个“学期”的开始。原以为自己是唯一被“绑”到课堂上的“倒霉蛋”,等报到那天范森才知道,他的同班同学中有三分之二都报了这个小升初衔接班。

  范森的妈妈只有初中学历,在深圳打工两年多让她长了不少见识。以前看到城里的孩子上补习班,她就非常羡慕:“暑假那么长,如果抓紧了,那得多学多少知识啊,怪不得农村孩子比不上城里孩子。”

  听说今年邻村有县里来的老师办补习班,范森妈妈起了个大早拉着邻居赶去打听。听完介绍,生怕报不上名的她当场交齐了补习费用。她坚信孩子参加暑期补习班的必要性:“县里来的老师,肯定比咱们这儿的老师水平高,小孩儿马上就要上初中了,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不利用这个时间提前补补课,到时候怎么跟得上?”而她的邻居、同样将孩子送进补习班的李女士则说:“孩子上了补习班肯定有长进吧。再说,我们整天家里地里两头忙,顾不上管他,上个补习班总比让他野马似地乱跑强。”

  张红(化名)老家在贵州山区,兄弟姐妹多,作为老大的她因为家里困难一天书都没读过。长大后,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大字不识一个的她跟老乡到广州打工。繁华大都市的生活远比农村老家的日子复杂,因为不识字,刚到广州时张红连厂门都不敢出,生怕找不到路回不到住处;出去买东西,超过10块钱的账她就算不过来,买几个苹果都要请同事帮忙;每次回乡,她都要等老乡一起走,因为她不认识火车票上的字,也看不懂火车站候车室里的电子指示牌。

  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虽然收入不高,但她还是坚持把小姑娘送进了镇上的幼儿园,想让她比其他孩子早一点接受学校教育,“赢在起跑线上”,这是她在外打工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去年邻村一个回乡过暑假的大学生开办了一个补习班,她第一时间把女儿送了过去。今年暑假一到,她就开始打听周围的村庄有没有暑假补习班,“自己教不了孩子,总不能让她把这个假期荒废了。”

  与城市相比,农村补习班收费不算高。以河南南部农村为例,补习班的开班时间为一个月到一个半月,费用以月计价,从80元到200元不等,课本和练习本都需要学生自备。

  但是,对当地而言,这算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当地一个四口之家半年的收入大约是2000元左右,补习班的费用要占去一个家庭半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而那些报补习班的家庭,多数是有“外快”的——有人在外打工,才舍得花这笔钱。尽管如此,很多农村家长都认为“只要报班了,孩子就一定能学到知识”,家长高涨的热情使得多数农村暑期补习班生源充足。

  大多数补习班老师没有教学经验

  因为雇不起专职培训老师,补习班的老师以回乡过暑假的在校大学生和当地在职老师为主。

  范森所在的小升初衔接班只有一位老师,这位“从县里来的老师”在那个教育落后的小山沟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广告”:没有做任何前期宣传,前来打听情况的学生家长就络绎不绝,连出租办班场地的当地小学校长都觉得脸上有光。

  李中军是中部地区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家在农村的他为了筹集学费和生活费,几乎每个假期都会去打工。去年,厌倦打工生活的他看到一些地方的暑假补习班很是红火,就萌生了回河南老家办补习班的念头。回家后他才发现,早已有回乡大学生先办起了补习班,“一派繁华景象啊”。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