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小"学校到巍巍大学堂 兰州大学百年回眸

  • 日期:2009-09-20 10:03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9月19日,兰州大学学生在校庆庆典上。 新华社记者聂建江摄

    新华网兰州9月18日电(记者张泽远、宋常青)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种千年不死的树木叫胡杨,它能忍受荒漠中极度的干旱和盐碱,顽强地生根、成长,展现勃勃生机。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如胡杨一般在大西北顽强成长,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至枝繁叶茂的兰州大学,将在19日迎来百岁寿诞。百年来,这所教育部在西北唯一的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扎根西部、勇于奉献,百年树人,写就了一部厚重的西北人文精神大书。

    一所"小"学校到巍巍大学堂

    1909年2月,寒冬的萧瑟还未远去,大西北的兰州,中国西北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甘肃官立法政学堂在城墙西边的甘肃贡院成立了。

    几经整合,这所学校在1946年正式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个多年来倡导西北学界奋斗和奉献精神的高等学校,当时的师生员工数量尚不足千人。

    为了壮大兰州大学的办学力量,一批批专家学者抱着使命的召唤,放弃在东部地区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奔赴兰大。从蔡大愚到辛树帜,从江隆基到刘冰……一位又一位校长为兰大的成长呕心沥血;从顾颉刚到范先令,从任继周到郑国锠……一位位学者为兰大的成长贡献力量。"学校告诉我,已经准备好有玻璃窗和地板的房子。尽管乡亲都说这其实意味着兰大的生活条件非常差,但我决心去兰大执教。我当时下了飞机雇上马车直奔学校。"1951年4月,祖籍江苏常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国锠在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博士学位归国后,接连收到兰州大学的执教邀请,决心到祖国的西北去开创一片事业。他在没有自来水和电的情况下,用几把解剖刀、几架普通显微镜和自制的保温组织培养箱,开设了第一门课──普通细胞学,编写了我国综合性大学第一本《细胞生物学》教材。经过一代学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兰州大学成为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

    百年后的今天,兰州大学已经成为中国西北唯一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现有博士生导师280人,两院院士9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同时,兰大还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机构19个。百年后的兰大已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堂"。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说,兰州大学始终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2007年、2008年,学校共获得7项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以服务西北为使命 做西部大文章

    黄土、沙漠、戈壁、高原、冰川……西部特有的自然环境令许多人望而生畏。而在立足于服务西部的兰大人眼里,这些都成了宝贵的科研资源。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