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年月日》教学反思

时间:2015-04-22 09:04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上教师恰到好处的“导”,课堂教育教学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把教师对学生的“导”喻为一个“支点”那么学生将围着这个“支点”旋转,转出他们自己独特的“舞台”。

片段: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材第七单元《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准备研究有关闰年的规律)课堂的最后部分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月份天数 28     28    28     29    28    28     28     29


教师:同学们先观察表格,在小组讨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之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同学们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想发言。)

生1:“我发现了每四年的最后一年的2月份都是29天。”教师投去赞许的目光,马上就有人站起来激动的继续回答:

“是闰年,每四年的最后一年是闰年。”同组的同学接着说。

接着又有人补充:

“老师,每四年中的前3年是平年,最后一年是闰年。”

“哦,是吗?同学们真厉害,发现得真快。”师微笑地说,“那么照这样推算,2008年是什么年,你们能试着猜猜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闰年。”

教师侧着头,皱着眉做不解状:“你们怎么那么肯定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又是争先恐后抢着回答。

生4:“因为2004年是闰年,再加4年是2008年,所以2008年是闰年。”

马上就有许多学生同意这位学生的观点。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十分肯定地回答:“把2008除以4。”

对,同学们附和着。

“可是为什么除以4呢?”教师不满足学生的答案,故意拉长声音继续追问。

“因为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嘛。”不少同学紧接着回答。

“所以要判断哪年是不是闰年,要怎么很快地计算出来?”

“把年份除以4”学生又是一次不约而同地回答。

“太棒了,同学们!”教师不由自主地为学生的出色表现喝彩。而学生呢——个个喜形于色。

此时,这个片段应该圆满结束了吧。不,更让我意外的还在后头呢——

“老师,我还发现了……。”一位女同学的声音清脆、响亮。

我以为她是重复说明上面的观点,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为了不打击她的积极性,我同意她发言。

“我发现了奥运会是每4年举行1次的。”教室里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反思:1、教师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上述教学片段教师围绕认识每4年有一个闰年,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索新知。而教师善于调动各种感官的作用,更是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一个肯定的眼神、会意的微笑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力量;一个皱眉让这群足智多谋的学生又一次陷入思考;一句鼓励性的评价会让好胜的他们得意洋洋;而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是让他们争论不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师而言像这样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支点”,对课堂教学将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学生总是能够充分地应用每个“支点”的辐射作用,绕出令我们意想不到、拍案叫绝的色彩斑斓的“舞台”!在上述教学片段教师先是让学生观察表格,然后在小组讨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看似简单的安排,但是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因为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让他们在同学之间的知识的启发下,引起自己的知识联想,才是教师的用心所在!

学生正是在教师设计的一个个“支点”下,逐步旋转出一个大舞台来的。当集体汇报时学生回答2008年是闰年,教师又充分利用当时的教学情景适时地让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的方法来,(“教师侧着头,皱着眉做不解状:‘你们怎么那么肯定呢?说说你们的想法。’”、“‘可是为什么除以4呢?’教师不满足学生的答案,故意拉长声音继续追问。”)教师的语言、动作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想高潮,看看他们是“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其结果是: “‘太棒了,同学们!’教师不由自主地为学生的出色表现喝彩,而学生呢——个个喜形于色。”而“我发现了奥运会是每4年举行1次的”这位学生的回答更是教师的惊喜的收获!教师的这个“支点”创设得恰到好处、无懈可击。

可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创造好的“支点”的关键所在。教师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支点”,得到的将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局,学生将会把利用这一个个“支点”旋转出一个绚丽的大舞台!

    《年月日》教学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