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成语故事三则》

时间:2015-03-03 09:55来源:好学堂点击:字体:[ ]
 
作者:宗阳春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15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
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第 一 教 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  戳穿  演奏  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 ”,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充数    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 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3. 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成语故事三则》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