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 > 化学百科 > 正文

概念的形成过程

  • 日期:2009-07-25 07:43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学生对化学事实的认识过程,一般总是经过“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区别,就在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形式不同。感性阶段认识的形式有3种:
     (1)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的意识中所引起的初步反映。这种对事物的初步感性反映,就称为“感觉”。人们在认识实践中,首先产生的就是感觉,它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来源。感觉给予人们的认识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或者说是事物的表面的、片断的知识,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整体,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随着对认识实践的继续,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上,就形成了“知觉”。
     (2)知觉——是比感觉较深入一步的认识形式,但它仍是感性的反映形式。它反映的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事物的整体。虽然知觉比感觉在认识上是前进了一步,但它仍不能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去认识。比知觉更进一步的认识形式就是“表象”。
     (3)表象——也还是感性的反映形式。它与感觉、知觉不同,其区别在于感觉和知觉是人们对事物当时引起的反映,表象则不是当时的反映,而是人们对以往感知的事物所保留下来的印象。这种离开事物而在人们意识中所形成印象就叫表象。表象只是对感性材料的初步概括。它反映的仍然是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还不能从事物的众多属性中认识其本质属性。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只有到理性阶段才能办到。
     认识的理性阶段,就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逻辑思维的阶段。在此阶段里,人们开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把从感性阶段所获得的片断的表面的知识、分析综合、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改造加工。然后在思维中发生了一个飞跃——形成了概念。化学概念的形成虽分为上述两个阶段,但这两个阶段是紧密相联系的,是形成概念的有机联系整体。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过程,一方面是教师启发诱导式的讲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对物质及其性质认识的实践活动。采用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多思、多想,掌握概念的实质。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