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 > 化学百科 > 正文

理论知识的引进

  • 日期:2009-10-01 08:25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这是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一段时期。当时鸦片战争的失败已使清朝上层一些人士认识到西学乃一“图强御侮”之道,而且强调不仅要学其“船坚炮利”的技术,还要学其声、光、电、化的“格致之学”,以期能“探索科学根底”,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皮毛知识”①,由此开始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化学书籍,并使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进入到理论知识引进阶段。其主要表现是,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书籍《博物新编》(1855年),成为中国传播近代化学理论知识的开端;第一次在《格物探原》(1856年)中把西方的Che mistry译为“化学”①一词,为化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译名,并沿用至今;创办了从事翻译工作的“京师同文馆”(1862年)和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1867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化学专业译著《化学入门》(1868 年),特别是由英人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和中国学者徐寿(1818——1884)等人合译出版了一整套化学专业系列著作,其中包括相当于普通化学的《化学鉴原》(1871年),相当于分析化学的《化学分原》(1872年),讲述有机化学的《化学鉴原续编》(1874年)和无机化学的《化学鉴原补编》(1879年),还有相当于定性分析化学的《化学考质》(1883年)和定量分析化学的《化学求数》(1883年),以及《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1885 年)和《西药大成中国名目表》(1887年)等,已经开始比较全面、系统地引进了当时西方比较优秀的化学著作。此外,还有其它出版社出版的《化学须知》(1879 年)、《化学源流》(1879年)和《化学新编》(1896年)等理论知识书籍,以及《制火药法》(1871年)、《西药大成》(1879年)、 《冶金录》(1873年)、《回热炉法》( 1877年)、《硫强水法》(1877年)、《造铁全法》(1877 年)等化学工艺著作。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清廷设立的翻译机构系统地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近代化学和化工书籍,比较主动地引进了较多的化学理论知识,为近代以至现代中国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