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关于话题作文的思考与写作(3)

  • 日期:2012-03-23 11:04
  • 来源: 好学网
  • 浏览:
  • 字体:[ ]

  中学生为什么在高考考场上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的导向。在语文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在高考作文中,却出现如此严重的回避现实倾向,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⑶在文体训练中走入歧途

  话题作文的一个特点是“文体自选”,这对考生发挥自己特长,写出独特的认识和感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引发了一些不好的倾向:一是导致不少考生文体意识淡薄,从而出现练习“单打一”的现象,二是盲目“创新”。有教师反映,有的学生不论出什么题目,他总用书信体写,高中三年,写了几十篇作文,写来写去都是这一种文体。有的学生不去学习最基本的文体写法,而是想方设法在文体上作所谓的“创新”。而一些教师也淡漠文体训练,对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不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而是以随笔、周记代替正规的作文训练,或是让学生进行“放羊式”似的话题作文写作,以致于学生真正考试时,自主选择文体却写不好任何一种文体。这几年的高考作文中,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文体都有。有许多所谓的创新文体,并不能更好地为表现内容服务,而是本末倒置,为创新而创新。

  ⑷立意的空间狭窄

  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都是真正的话题作文,它只是假设了一种情境,留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可是,除此之外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虽然都是“立意自定”,但是,学生并没有多少“自主权”,因为无论是命题材料还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话题,都比较明确地喻示或规定了主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也就只能在“金箍棒”画定的范围内兜圈子,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命题者想让学生说的那几句话。从多角度立意这一点来看,这甚至是材料作文的倒退,这就与话题作文倡导创新思维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⑸难以把握开放和限制的张力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材料(故事)+提示语+话题+要求”的形式,都要求“题目自拟”。但是,从材料中引出怎样的话题,提示语提示到什么程度,话题与考生自拟的题目又是什么关系,这都是值得探讨的。因为这不仅涉及对题意的理解,也涉及写作范围的圈定和评分标准的把握。纵观这几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前几年的表述是:只要与这个话题有关,就符合要求;这几年改为: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真可以说是“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就拿2002年的试题来讲,命题的意图显然特别注重“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显然是在传达一种“爱人即是爱己,救人亦能自救”的理念。但是试题所给定的话题“心灵的选择”的结果并不必然与此有关,相反,更多的选择是非此即彼,必须有所舍弃,那么,这样的内容是否符合题意?一个感性材料,其内涵往往是多层的、多义的、多向的,广大考生从中感悟到的往往比命题者的设计要丰富得多,那么,作为考试,超出命题意图的内容是否符合题意呢?话题作为写作的范围,这个话题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呢?还是以去年的试题为例,选择难道一定要在尖锐对立的矛盾中进行吗?选择一定要经过“翻江倒海”的思想斗争吗?总之,话题作文应在开放和限制间保持怎样的张力?是值得认真总结深思的。

  二、关于话题作文的写作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高考作文的考试形式,它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短期内,在新的一种作文考试形式没有出来、并被社会认可以前,话题作文还将存在于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中,因此,我们还是得认真对待、潜心研究、反复实践,争取较好地“驾驭”这种形式,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几年的心得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