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关于话题作文的思考与写作(2)

  • 日期:2012-03-23 11:04
  • 来源: 好学网
  • 浏览:
  • 字体:[ ]

  ⑶张扬个性

  朱光潜先生曾经用“天下老鸹一般黑”批评某些学生作文缺乏特色、缺乏个性。多年的材料作文所造成的模式化训练,更是将个性淹没在了套话、空话之中,学生作文几无真见解、真性情可言,有的只是“他人话语”、“社会话语”。作文如果没有自己的性情、自己的个性,也就是没有“我”,是很可悲也是很可怕的。有鉴于此,从2000年开始的《考试说明》特意标举“有个性特征”,鼓励作文表达个性化。肯定自我,张扬个性,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理念的了不起的突破。话题作文为表现写作主体的个性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自由的氛围。“有一则寓言说,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哲学家聚会时有人提议,各自用一句话来描述来赞美世界。文学家感叹地说:‘这世界真是太美了!’科学家认真地说:‘这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企业家兴奋地说:‘这世界充满商机!’哲学家没有说话,沉思之后地纸上画了一个‘?’和‘!’。”这样的作文话题能引爆学生的写作欲望,在立意、选材和用语等方面都有利于个性的发挥。近几年的高考阅卷也给作文个性以相当的尊重,一些“另类作文”不但没有被歧视,反而因不俗的才情、突出的个性而获得了高分,如《赤兔之死》、《一位心理医生的手记》、《另类童话》等等。

  2、难以避免的不足之处

  但“有一利必有一弊”,由于目前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近几年来,应付话题作文的方法层出不穷。无论是从话题作文本身来看,还是从应试教学角度来看,话题作文的缺陷已日益明显。

  ⑴模仿、套用、抄袭难以防范

  话题作文以开放、灵活、宽泛见长,在审题方面也较少障碍,这的确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但是,如果命题较平、较熟,就很难避免模仿、套用、抄袭。自2000年以来,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套用、抄袭之作。

  模仿、套用、抄袭,也带来评分不公。虽然命题规定“不许抄袭”,且定出对抄袭之作给予“严惩”的措施,但在具体实施时仍有许多困难。例如,某省制定的“评分细则”,特别强调判分时要注意区分三种情况:(1)部分取材于现成材料,或把现成材料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个例证,正常评分;(2)整篇搬用、套用现成故事,但作了改造,或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降一档评分;(3)经查实,全文有2/3以上与原文完全雷同,不能及格。应该说,这个细则是对考生负责的,但一篇作文到底属于何种情况,事实上是很难界定的。就具体操作而言,由于每一位阅卷教师的阅读范围不同,在紧张的阅卷现场也很难一一加以查对,这就使得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阅卷人手里可能遭遇不同的命运。甚至,同一个故事,因为阅卷的先后顺序,也可能遭遇不同的命运。如2001年四川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就是套用《杂文选刊·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作者苏中杰)因尖锐新颖而获得阅卷者青睐的。考场作文和原文立意相同,结构形式相同,甚至相当多的语言也相同,如果当时阅卷者看过原文,作文能得多少分数就很难预料了。

  ⑵引发了胡编乱造之风

  前几年的高考作文,都可以“编述故事”,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毋庸讳言,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学生因此放弃了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关注;而把目光投射到“名著”、“科幻”上。有相当多的考生对“编述故事”的理解有偏差,不管什么话题,都天马行空地编故事。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虽然要求写“遇到、看到、听到”的事情,但是,仍有不少考生在寓言、童话中去审视人的心灵。还有的是到古代人物那里讨救兵,于是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故事新编”。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