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物 > 生物百科 > 正文

癌变机理研究的进展

  • 日期:2009-10-25 08:58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1916年,P.劳斯首次从鸡的肉瘤滤出液中分离得到能使动物产生肿瘤的病毒,后来被称为劳氏肉瘤病毒。这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为核糖核酸。在它的生活周期中有一个将基因组 RNA 逆转录成脱氧核糖核酸的过程。然而,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劳斯的发现的重要性。一直到了五十年代,逆转录病毒的致癌特性才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劳斯也因此获得196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后,D.巴尔莫斯和H.M.特明等于1970 年分别从劳氏肉瘤病毒中分离出催化从核糖核酸转录出脱氧核糖核酸的逆转录酶并获得1975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70年,G.S.马丁证明劳氏肉瘤病毒的致癌能力来自于基因组中的一个基因。很快,第一个癌基因Src就被许多人相继从劳氏肉瘤病毒中分离鉴定出来。此时P.许布纳和G.托达斯提出“癌基因假说”,认为动物细胞中存在逆转病毒的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是不起作用的,但被致癌物激活后就会导致肿瘤。这一假说在70年代初期颇为流行。致癌病毒和病毒癌基因的发现,是人们探索癌症之谜的一大突破,但也带来盲目乐观情绪。国会上议员们亦受此种情绪感染,由此有了“癌十字军计划”的产生和受挫。实际上,征服癌症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但是,1976年J.M.毕晓普和H.E.瓦姆斯等共同发表于《自然》上的一篇论文,使人类朝这一漫长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他们指出,病毒癌基因不是真正的病毒基因,而是细胞基因,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复制时获得并遗传下来的。随后,大量的实验证明几乎每种病毒癌基因都来自一个正常的细胞基因,即原癌基因。这篇论文导致1989年10月诺贝尔奖评委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宣布,将该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逆转病毒癌基因的细胞起源的两位美国科学家毕晓普和瓦姆斯。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原癌基因在致癌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作用下激活是癌症产生的一种主要原因。原癌基因的发现让人们又惊又喜,惊的是食人的恶魔原来就附在人体内,喜的是我们已初步窥视到了这个斯芬克斯之谜底。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