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自主招生能否撬动高考“磐石”?

  • 日期:2009-11-26 10:24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在传统的高考录取方式不断受人诟病时,自主招生开始了突破应试教育的“破冰之旅”。不过,从自主招生甫一出现,争议声就不绝于耳,人们期待自主招生能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为国选材的角度真正负起责任——

    自主招生能否撬动高考“磐石”

    近日,随着获得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39所中学的校长推荐学生名单的相继出炉,坊间开始热议校长推荐有分数至上的偏向;而上海交大、中科大、西安交大、南大、清华大学五所高校在2010年自主选拔录取中首次开展合作,被称为“五校联考”的自主招生也在11月开始报名。由2003年确定的22所试点院校到今年76所试点院校,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在短短6年间增加了3倍多,呈现如火如荼之势;据教育部有关资料显示,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跨入大学门槛的考生6年间翻了6番。

    在传统的高考录取方式不断受人诟病时,自主招生开始了突破应试教育的“破冰之旅”。不过,由于“先天不足”,从自主招生甫一出现,争议声就不绝于耳。自主招生能否推动高考制度改革,成为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摆脱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人们在争议中期待它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新希望。

 机会不公,农村孩子难入门槛

    自主招生采取多元化选拔形式来弥补现行高考制度的不足,而对于全国考生而言,这一过程中他们期盼的是机会公平。

    在我国现有国情下,自主招生是否能推广,又是否能够在推广中发展和完善,令人心忧。受地域及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有机会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并不多,多数学生还只有挤独木桥这一条路可走。近几年来,教育城乡差距由隐性逐渐变为显性,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统计数字表明,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为50%,重点高校仅为30%,这其中自主招生中的“城市视角”也进一步拉大了这一差距。

    在东西部差异巨大、农村与城乡差异巨大的背景下,自主招生的应试成本成为农村孩子、贫困家庭的考生,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们面临的一道鸿沟,对他们而言迈进著名高校的门槛更显艰难。

    专家建议,高校在自主招生时,同等考分下,是否可以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适当倾斜;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是否可以免于面试,或仿效发达国家,采用电话面试、校友面试等方式,减少这些考生的应试成本。

    “进一步体现公平性,需要高校自主招生设立多元化标准,体现对农村、边远地区学生的关怀和照顾。”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

    此外,随着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越来越多,以及自主招生比例的扩大,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未来通过高考方式进入名校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自主招生已经成为一流大学的揽才首选。如11月16日上海交大公布的2010年招生计划,在上海招生的计划一半以上“分”给了自主招生,通过自主招生等环节录取的考生为800人左右;通过正常高考途径(“裸考”)进入交大的只有600人,其中还包括提前批和艺术类的100余人。

    正如北大校长周其凤所言,状元素质不一定高过农村娃,“自主招生能招收素质比较高的学生,但如果做不好也可能走偏,可能让农村的孩子更没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

  制度规范才能念好经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引起社会上的巨大争议,这一事件导致高考招生改革升温,也由此引来民间一片质疑自主招生的声音。

    其实,民间的质疑有利于推动自主招生更好地实行。作为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自主招生犹如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对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用不好则会失去社会的信任,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自主招生只有走得好、走得顺、走得公正,质疑才会最终烟消云散。

    2008年11月,教育部取消自主招生5%的人数上限,而北大、清华、武大、上交大等在早些年就已经突破了5%的上限,达到10%左右。这个规定对高校来说则可以拥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招到更多“个性相符”的学生。自主招生在理论上为高校提供优质生源保证,一定程度上防止偏才、怪才因高考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不过,这一探索之举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仅靠高校自律远远不够,如果缺乏制约和消除危机和阴暗面的先进制度和保障机制,就有可能产生“权力寻租”“权力滥用”等行为。

    人们对自主招生的质疑,也源于对社会诚信的集体焦虑。从高考被冒名顶替事件、名目众多的高考加分,到近来几所大学爆出的校领导贪腐大案等一系列事件,暴露出被视为象牙塔的高校也开始在公利化的市场浪潮中沾染社会不良之风。事实上,这块自主招生自留地,不少学校招生过程并不透明,成为学校某些部门权钱交易的一种机会。

    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撰文从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说开来,认为许多决策的始作俑者可谓动机高尚,目标伟大,心地也很善良。遗憾的是缺少对中国国情的把脉,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也缺少细化,同时,纠错机制也不完善,从这一点说,我们期待更加科学有效制度化层面的东西,期待多一些美妙而好念的经。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在提高了学校自主权力的同时,也需加强对学校招生权力的监督,将各项招生制度最充分地置于阳光之下,才能避免权力寻租玷污高考制度改革。在公开透明上下工夫,在制度设计上多琢磨,保证这一改革值得信赖,经得起推敲。

 走出应试倾向,引领人才培养方向

    可以说,自主招生改变了人才选拔上“以分数论英雄” “一卷定终身”的传统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因为害怕可能产生的弊端,改革就此裹足不前。

    但是,如今的自主招生改革,并未在多大程度上撬动高考这块磐石。不少中学校长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不能仅仅为了提前争夺好生源,还应该在高考改革、为广大学生“减负”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采访中,一些家长也叫苦不迭,他们表示,自主招生考试现在似乎已经变味了,俨然变成了一场“有钱人的游戏”,为了确保录取率,现在很多家庭都选择给孩子报名参加社会上的辅导班。而上这样的辅导班花费不菲。

    如何使自主招生与高考更好结合,让更多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是一道待解的命题。不过,高校自主招生也一直在改革中前进,类似“五校联考”的模式或许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备考负担。

    此外,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高校自主招生表面上说是高校自主选拔学生为高素质人才以及通常人们说的‘偏才’、‘怪才’提供了读大学的通道,但实际上每所自主招生的学校都带有很严重的应试倾向,和传统的高考模式并没有区别开来。

    记者统计了教育部公布的76所全国试点高校的2009年度自主招生简章后发现,71所高校均设有笔试考核部分。一方面自主招生的笔试考试内容还主要以高中教材内容为主;另外实际上参加自主招生的全国近80所高校普遍采取的是降分录取政策,高考分数依然是录取与否的重要依据。换言之,即使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真的是‘偏才’、‘怪才’,如果高考成绩没有达到高校自主招生降分后的分数线,依然不能被自主招生录取。

    在11月16日举行的南开大学2010年招生座谈会上,就有全国各地50多位重点中学的校长纷纷呼吁:高校的自主招生,力度再大些、方式更灵活些。

    自主招生,其路修远。尽管公平与效率难以调和,但作为高考改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的自主招生,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而且应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为国选材的角度真正负起责任来,走出应试倾向,引领人才培养方向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记者 于忠宁 )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