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江苏:教学改革到底应该怎么改?

  • 日期:2009-11-12 09:58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教学改革一向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向课堂要效率”、“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怎样实现,还需要更多的探索。(资料照片)

    教学改革一向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日,新一轮教改在江苏涌动。从城市到农村,从苏南到苏北,以“向课堂要效率”、“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主题的系列改革正在进行。

    教改的成效到底如何?近期,记者走访了江苏部分地区,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在大部分中小学生开始享受“大课间”、“高效课堂”利好的同时,一些“教育怪象”也浮出水面:某些教师借着教改之名违背师德、从中渔利;某些学校对于到底什么是教改认识模糊、矫枉过正;某些地方打着教改的旗号却仍旧推行应试路线,所谓的素质教育几乎形同虚设……

    教改,到底应该怎么改?这一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一节课只能讲15分钟,孩子学不会怎么办

    在江苏不少学校,“教师每节课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对此各界褒贬不一。

    赞同的人认为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有力举措。“从制度上对教师行为进行硬性约束,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小组讨论、上台发言,比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好多了!”但更多的人表示,“学生都是鲜活的,课程也都不一样,怎么可以这样一刀切?”

    来自家长方面的反对声尤为强烈。在某县中学,一位基础较差学生的母亲质疑道:“老师讲的时间这样少,孩子听不懂,学校不是把责任都推向家长了吗?”这位母亲目前正考虑给孩子找家教。

    更令家长感到不满的是某些教师自创的“保留节目”。课改后,一些另有想法的教师在上课时为自己少讲找到了更充分的理由,故意对重要的知识点讲解偷工减料,以便学生在课后到自己开设的辅导班学习,不少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赚了个盆满钵溢。“虽然大家都对有偿家教深恶痛绝,但因为有市场需求,问题比过去更严重。不过现在大家都做得比较隐蔽,不敢像从前那样公开。”一位中学教师这样表示。 

 教师讲得少了,农村的孩子怎么办

    农村教育一直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改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走进几所苏北农村学校,所见所闻实在让人乐观不起来。

    在其中一所当地小有名气的试点学校,几位教师见到记者说话都很小心。但不少人都表示当前的教改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据他们介绍,学校正在推行“完全放开式”教学,即教师在上课时几乎不用讲课,全部让学生自习。“前段时间我们也在搞15分钟教学式,现在则更进一步,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

    “教师不讲,课怎么上?”这些学校的做法是“靠导学”。按照学校规定,每次上课前,教师都会把导学提纲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布置预习作业。这样,上课时教师就只是起到牵线作用,几乎不用讲。教师工作比过去轻松一些了,可是学生就难了,尤其是那些成绩不太好、自觉性比较差的同学,以前老师在课堂上讲很多,他们学习尚且困难,现在完全靠自习,他们就更难跟上进度了。

    一位教师介绍,他班里原来有几个学生成绩不太好,不过上课还能认真听讲。现在教改后,彻底成了班里的多余人。“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也只好降低标准。城里像这样的还可以请人专门辅导,可是农村根本不具备请家教的客观条件,这就导致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教育差距越拉越大。”对此,这位老师不无担忧地说:“现在农村还流行着一种读书无用论的可怕思想,真正关心孩子读书的并不多,因为就目前的教学条件而言,要出成绩也确实很难,从农村实用主义的角度看,上学没有出路还不如不上。长此以往,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我们应该认清伴随着改革逐渐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措施完善。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农村的学生,帮助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采访最后,几位教师充满期待地说。

    教师排名倒数第一,不能评职称怎么办

    记者在江苏某县中学采访,提到当前的教改,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直摇头,“改来改去还不都那样?”前段时间,听说教改了,要取消考试,该校的教师都很兴奋。结果没多久就被泼了冷水——开学没几天学校就接到当地教委办通知:一学期统考一次,倒数第一的不能评职称,而且还要被罚款。

    通知一出,教师们的心又绷紧了。学生的体育活动课由一周的三次很快锐减为两次、一次,重新被语文、数学等学科代替。“教改的初衷确实是好的,可是一到底下就走样了,你有什么办法?”一位今年本有资格参评职称、但因上次所带班级测试倒数第一而与新职称失之交臂的老教师无奈地说。

    据调查,像上述这样素质教育推行不下去的学校并不在少数。在很多教师看来,只要有考试竞争,只要教育局还要考老师,就不可能完全实行素质教育。“说实话,教师干的是良心活,谁不想让学生快快乐乐的?可是,在现行的规定下,我们还得为分数而教,这课改和素质教育不就有名无实了吗?”

  教改不能为改而改

    在对教改的探索过程中,围绕以什么样的形式上课,把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各种各样的流派层出不穷,不断翻新的花样让人应接不暇,“求新、求奇、求特”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但改革的施行主体是谁,受益主体又是谁?改革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反而被忽略。

    在采访中,很多教师认为,现在的教改初衷是好的,通过各种措施的制定还原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摆脱从前的机械式、填鸭式教学,应该说是进步的。但纵观教改过程中的种种怪象,记者有一个感触:教改不能为改而改。一位多年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动情地说:“教改,更多的应是提倡一种精神,一种鼓励教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勤于实践的精神。教改,不是在推翻原有的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后,又给教育带上一个新的‘紧箍咒’。”

    有专家认为,在教改中,每制定一项措施都要依地依人进行,不能朝令夕改、变化莫测,更不能有作秀的心理。同时,教改是一个综合工程,必须注重整体制度框架设计和完善。

    在采访中,有一些现象尤其让人感到沉重。在某些知名度较高的学校,家长和学校签订“生死协议”,将学生完全交给学校,“只要不出大事随便学校怎么管理”;为提高升学率,学校与教师签订“军令状”,根据高考成绩为教师发奖金……当教改面对这些“生死协议”、“军令状”时,我们所期望的理想效果还能否实现?在漫漫教改路上,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对于此类师德问题,南京某区最近开始动大手术。在该区的绩效考核方案中,师德问题被作为对老师考查考核、评职定级、评聘评优、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有师德问题的老师将实行“一票否决”。但问题是,还有很多地区没有关注到这个问题,那里的孩子怎么办?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