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口才 > 名人口才 > 正文

万事原须回头看(2)

  • 日期:2011-05-17 11:18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叔孙通是秦朝博士。陈胜起义,叔孙通逃出秦宫投奔义军。没多长时间,叔孙通先后效力于十几位诸侯,最后选定了汉王刘邦。叔孙通的弟子有100多人,始终跟随他辗转于新主人之间。到了刘邦军中,叔孙通极力推荐一些乡间游民、强盗等等去作官,就是不推荐自己的学生。学生们非常有意见。他安慰说:“现在汉王自己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打天下,你们能上阵打仗吗?别着急,跟着我总会有你们的好处!”后来,刘邦夺得天下,成了汉高祖。那些群臣都是刘邦的“铁哥们儿”,一同出生入死夺得了天下,现在每天都兴高采烈地喝酒狂欢,在王宫里大喊大叫,喝醉以后就耍酒疯打架寻衅,舞刀弄棒,把王宫弄得一团狼籍。刘邦很不满意,又没有办法。这时候,叔孙通发现机会已至,就对刘邦说:“我们这些儒者难于帮你创业打天下,但却可以为您保住得到的成果,治理天下。现在群臣都是您的故交朋友,行事肆无忌惮,长久下去难保不出乱子。我愿为您征召鲁国的儒生和我的弟子们一道,为您制订礼仪规矩、朝纲朝纪。”刘帮说:“那不是太繁琐了吗?我本来已经废除了秦朝的礼仪,你现在准备怎么做呢?”叔孙通说:“陛下放心。礼仪从来是因时而宜的。我想以古礼为主,并吸收秦朝的一些做法,把它们揉合在一起,一定使您满意!”刘邦说:“你试试看吧。千万别弄得太复杂。应该让大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要不然还是无法实行。”叔孙通受命而去,很快就从鲁地召来 30 多位儒家学者,加上已经在刘邦朝中任职的儒者和自己的门生,共计100多人。他把这些人集中在郊外一块地方,分别扮成王公大臣、卫兵、司礼官等等,每天演习上殿朝拜、奏对、庆贺等不同场合的礼仪。这样练了约有一个多月,叔孙通请高祖亲自审查检阅。高祖看过儒生们的表演后很满意,说:“很好,我看我可以做到。”回宫后即命令大臣们都来跟儒者演练,直到大家全都学会。这时,新建的长乐宫已经竣工,新年也来到了。
     汉高祖决定,在长乐宫按照新制订的礼仪举行新年庆典。到了庆典这一天,诸侯和群臣早早地就来到长乐宫外,然后由司礼官主持,按照官阶职务的不同谒见皇帝;皇帝接见以后,再赐酒宴;其间一举一动都有司仪引导,有执法官监督。整个朝堂一片肃穆庄严气氛,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喧哗,更无人随便走动打闹。汉高祖刘邦高兴得心花怒放,没想到昔日那些天王老子都不怕的将军们一个个都变成了温驯的小猫。仪式一结束,他就对叔孙通说:“太好了,今天我才体会到作皇帝的尊贵了!看来,你们儒家这一套还真有用啊!”叔孙通乘机说:“我的那些门生,还有从鲁国等地来的儒生跟我一道为皇上效力,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且他们都参与了朝廷礼仪的制订、演习。请皇上能委派他们合适的官职,以便各施其能,人尽其用。”刘邦此时对儒生的态度已由鄙视变为崇敬,自然满口答应。不仅叔孙通得到高官厚禄,他的弟子门人也一概封为“郎”官。叔孙通又把自己得到的500斤黄金的赏赐拿出来,分别赏给这些门生故旧。那些当初抱怨叔孙通不肯推荐他们的弟子,现在都心服口服,感激不已,说:“叔孙先生真是圣人,能够正确判断局势,把握时机,确实有经世之才!”五年以后,汉高祖路过山东曲阜时,首次以君王祭祀天地社稷的太牢之礼祭把孔子。从此,孔子和儒家的地位蒸蒸日上,儒教与中国政治的关系愈益密切。此中叔孙通的功劳不可埋没!如果叔孙通下车伊始,就急于推荐自己的门人,效果决不会有这样好。这是因为,他初投刘邦的时候,刘邦的注重点在于“夺取天下”,在于东征西杀,这个工作,显然是博士出身的叔孙通和他的学生们所力不能及的。叔孙通很明白,特意推荐适合于打打杀杀的“强盗”们去卖力气。而等到刘汉王朝建立,马上得来的天下,再也不能在“马上”安之了的时候,叔孙通适时出场,搞了那一套演礼的程序,博得了刘邦的好评。这时候,儒家出身的他和那些学生们可就派上用场了。
     所以说,不要着急,万事回头看嘛!公孙弘是西汉《春秋》公羊学大师。他出身贫寒,年轻时当过狱吏,后因罪免职,靠放牧为生。40岁时,他开始埋头钻研《春秋公羊传》等儒家经典。功夫不负苦心人,汉武帝即位后向全国征召文士,公孙弘以 60 岁的高龄被聘为博士。他这人不但博学,还深通世故,为人随和谦让,极能讨皇帝欢心。每次向皇帝建议,他总是把自己的看法先说出来,然广征博引论证一番,让皇帝自己决定取舍,从来不与皇帝当面争论。有时候,他本来与同僚约好向皇帝陈述某种意见,到了皇帝面前却临时变卦,顺着皇帝的意思而说话,弄得同僚很不高兴。结果不少人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指责他奸诈虚伪,但皇帝却很欣赏他。此时,汉武帝虽然很重视儒生,但因为文帝、景帝时都重视武将和法家人物,窦太后又提倡道家黄老之术,所以儒生们在朝中大多只担个虚名,很少实际影响。公孙弘深知,不提高儒教的地位,自己一流的儒生决不会有真正的出头之日。于是上书皇帝,详细陈说儒教的治世之功,介绍三代以来朝廷重视儒教、培养儒生的制度等等,建议国家设立官学,召收各地有培养前途的人作博士弟子,从中选拔官吏。汉武帝被他说服,同意了他的建议。从那以后,“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公孙弘又提出,应该用“周公之治”教化天下。武帝说:“你提倡周公之治,你自以为自己的才德能够赶上或超过周公吗?”公孙弘说:“凭我这点才学怎么敢和周公相比!
     不过我内心非常清楚,周公的治道是可以学习能够实现的。陛下请想,那牛马禽兽都可以驯服,听人使役;金石竹木都可以被人改造利用,难道人还不如禽兽金石吗?所以,如果用儒学的礼教,仿效周公的治道,不要说三五说,恐怕一年之内就会世风大变呢!”汉武帝本来对儒家就有好感,听了他这番渲染更加心痒,于是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他的同僚汲黯找武帝告状,说:“公孙弘这人位在三公,俸禄多得用不完,可是在家里都只盖粗布被子,吃只脱掉一层壳的粗米,这纯粹是邀买人心的奸诈之举。”武帝把公孙弘叫来,当面问他。公孙弘毫不犹豫地承认道:“确实是那么回事。朝中大官跟我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汲黯,今天他当着您指责我,也确实是击中了我的短处。但我这样做自有道理。管仲作齐桓公的宰相时,娶过三个妻子,家里奢侈富贵不下于君主,齐桓公在他的辅佐下称霸诸侯,其地位和气派不下于天子。晏婴辅佐齐景公,则是勤俭朴素,严于律己,景公的天下也治理得很好。管仲君臣是鼓励人攀比奢华,引发人的野心;晏子君臣艰苦朴素,百姓也都勤俭自安。如今,我位居御史大夫,用布被,吃粗粮,朝臣和百姓如果知道都会向我学习,勤俭的风气就会不教而化。这正是周公之治。不过,如果汲黯不向您汇报,您还注意不到这种小事。汲黯既是您的忠臣,也是在彰显我的美德,我倒是很感谢他的!”武帝听了这番高论,愈发觉得公孙弘谦逊有礼,是个难得的贤人。后来,便任命他作了丞相。此时公孙弘已将近80岁了。以往作丞相的人都是有爵位的王侯,只有公孙弘是平民出身,靠其道德学问作到了丞相高位。汉武帝为了嘉奖公孙弘,鼓励更多的儒生为朝廷效力,于是下诏封公孙弘为平津侯。从此,汉代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凡作丞相的人,一律在任命为丞相的同时封为侯爵。公孙弘作为一代布衣丞相,为儒家在中国政治系统中争得无上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经历,堪称中国历史上儒教与政治互相利用、互相支持、互相依靠的成功典范。分析起来,公孙弘也是能够万事回头看的。如果在汲黯当着皇帝的面指责他的时候,公孙弘沉不住气,跳出来和汲黯争辩,甚至否认自己的短处,肯定会给武帝造成极其恶劣的印象,从而走向反面。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