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案设计浅探

时间:2015-04-03 09:56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qgyy

(原创)

内容提要:本文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针对目前语文教案设计的问题,提出语文教案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语文教案设计中要“有学生”,包括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二、语文教案设计要增强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 三、语文教案设计要体现出教师的个性。

 关键词:­­­­­­­­­­­­­­­­­­教案设计    动态生成性   个性­­­­­­­­­­­­­­­­­­

 

 

余映潮先生在《教案设计的艺术(之一)》一文中指出:我们可以在四个不同的层面理解“教案”二字。第一层面——定义层面: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策划、而营构的一种教学安排。第二层面——技术层面: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而进行的结构完整、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方法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的一种教学策划。第三层面——艺术层面:教案,是既有理性色彩又具备诗意手法的教学蓝图,是教师文化底蕴、个人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结晶。第四层面——教改层面: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案与教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教学正式实施之前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 的规划,它体现着教学的目标、方法、步骤,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风格、教学艺术,体现着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因此,可以说教案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

在这四个层面中,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的具体把握,是教师个人教学思路、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的综合;教改层面的教案则是教师对教学改革中的新思想、新理念的理解、吸收和容纳。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只有教改新思想、新理念的教师是不能设计出一份扎实、细密、实用性强的教案的,同时一个只有教学经验、教学思路而不能积极地吸收、借鉴新理念的教师也不能设计出一份新颖、有创意、体现教学新发展的教案。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关注新理念,同时将新理念融会贯通于自己已有的教学风格中,才能设计出好的教案。

我认为语文教案设计应关注以下方面:

一、语文教案设计中要“有学生”

教学是师生双主体的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不可偏废。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现象却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在教案设计中更是如此。潘涌在《语文教案创新与课堂教学价值转型》一文中提到指令性教案的三种类型,其中一种就是无“他”教案。即教师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心中唯有欲达之教学目标 和欲授之教学内容,却很少甚至全不考虑欲待交往的学习主体,更忽视学习群体之间的诸种个性差异,忽视他们在课堂这一特定时空中特定的知识体验及其动态生成。用这样的教案指导课堂教学必然导致学习主体灵性思维的泯灭。所以,教师应在教案设计中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学的主要对象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各具特色的课文。这一点使语文学科的教学根本区别于数理化等学科。语文学科不能像它们一样给学生某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因为,对于一篇文章,有着不同背景、不同经历和学习基础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作为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张琼在《语文教案设计的关注点》一文中讲道:实实在在地一切以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所遇的障碍为教学起点,以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的内在需要为教学重点。一篇课文从哪儿讲起,重点讲什么,不应该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学生对文章的“亲密接触”程度。任何离开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而主观臆断的教学实践,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他还指出:关注学生主体的“独特体验”不是廉价简单地肯定学生,而是把学生在钻研文本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形成的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关注学生“独特体验”,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这个过程在课堂上能否得以落实和突出。

我在设计《第一次真好》这课的教案时就设计了学生体验环节。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对“第一次”的认识,学生通过交流便能更深切地体会第一次的重要意义。全文的中心句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如何让学生领悟这句话的含义?我便于此处设计了“小组讨论”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他们便谈出了对“第一次”的深刻感悟:第一次使我们慢慢成长,使我们尝试做一些事情,使我们接触新事物,历史上的很多第一次(如“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等)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有学生还提出自己的思考:第一次虽然不见得都成功,但毕竟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第一次即使失败了,也能为下一次积累经验,这样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后才能取得成功;第一次有好的,有不好的,我们今后要积极尝试好的第一次……

上这堂课时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联系他们的体验来学习课文,这种心中有学生的备课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却很少关注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当然,有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文学底蕴的语文教师也常常是滔滔不绝一节课,给学生以信马由缰、贯古通今的享受。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满堂灌”则是照本宣科,极其乏味地肢解课文。整个课堂,教师的讲授不仅没有给学生知识,还剥夺了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动口说、自己动手写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能力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所以,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还应关注到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要适时适量地设计出适合所学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这些活动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扩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在讲《女娲造人》一课时,我认真研析教材,设计了“探究品味——比较阅读”环节,让他们通过对《风俗通》译文与课文的比较得出改编神话的方法——抓扩展点,运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接着便设计了“拓展延伸——想像力训练”这一环节,使学生发挥想像力,根据文中学会的找扩展点的方法改编神话《盘古开天》。提供了四个角度(天地混沌的景象;盘古开天的过程;盘古顶天立地的情景;天地成形后,盘古化成了什么),请学生任选一个角度展开想像扩充这个神话故事。课后作业 为“在作业 本上将《盘古开天》改编为动人的神话,注重情节的构思及想像力的发挥。”

    课后反思时我感到这样设计教案,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维目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深入文本,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我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逐步养成圈、点、勾、划的习惯。这一设计关注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 ,我发现学生能很好地运用课上习得的方法改编神话,而且还有想像丰富的佳作。这就表明这种设计贴近学生实际,能使学生得到切实的收益。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将之贯穿于教学之中。

二、语文教案设计要增强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

教案是在对教学进行预设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预设不到的情况。特别是语文教学,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篇课文的不同理解和感悟是很难预设全面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存在着大量动态生成的因素。俞发亮在《在课改中重新认识教案》一文中指出: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组矛盾。教学当然课前要备课写教案(详案、简案),当然得预先设计;但是,当过分强调教案的预设作用时,课堂上师生的活动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师生即兴的发挥、创造无法生成,从而导致僵化,缺少生气和智慧。教学实践证明,往往教案设计越具体详尽,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创造性越少。

那么,教师在教案中应该如何处理这对矛盾呢?目前较普遍的主张是增强教案的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即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自觉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必然出现的“非预设性”的知识与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在教案中,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创造,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的思维空间,要以多种教学方法构筑学生展示思维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这样才能促使教案的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的形成,建设开放性课程。

讲《行道树》前,我仔细研读教材,想设计一个新颖的教学思路。经过自己的琢磨,我这样设计:假如我是一个记者,全班学生每人都是一棵小树,我这堂课将对他们进行采访。上课之初,我便给学生点明我们的角色。我便问道:假如你是一棵小树,你愿意生活在哪里?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生长在草原上,获得一种高大挺拔的优越感;有人说生活在海边,享受海风吹拂;有人说生活在一户人家的小院里;有学生说想做一棵行道树……我就由此自然导入  课文,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我最初设计时,就把自己当成一位记者,将要探讨的问题列了一“采访提纲”。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觉完全可以让学生也转换角色,让他们一部分人当小记者,随便请班里任何一棵“小树”答记者问。“记者”就需要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发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小记者”的发问,我发现自己在教案中设计的问题他们都能找到,而另外一位学生也能很好地应对。我成了一位引导者,我也积极参与其中,这种氛围特别好。他们回答问题时,我提醒他们要注意“采访”别人的语气,注意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下课铃响了,他们课下还积极地讨论。课后,学生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种探讨学习的形式。课后反思时,我为自己的教学机智而自豪。如若自己将问题提出来,学生可能觉得还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将教师提问灵活地变通为学生之间的提问与作答,便使他们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若我固执地坚持教案的预设性,那么这堂课就不见得那么成功。不要被教案预设性束缚了自己的教学机智,要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三、语文教案设计要体现出教师的个性

教案虽然是教师个人的文化底蕴、个人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结晶,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案设计中,却始终存在着单纯依赖教参,甚至完全地照抄照搬教参的情况。教师对所教授的内容缺乏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学木讷、呆板、千篇一律。我们现在提倡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如果我们的教案是这样的,我们如何去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我们的教案、我们的课堂就要有个性,而能够使我们的教案、课堂变得有个性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要将个性融入教案设计,教案中不仅要有学生,也要有教师。教师要从自身的特长、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出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对学生的了解来设计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案,使教案设计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学才情以及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

在进行《斑羚飞渡》公开课时,我将课文读了十几遍,最终决定第二课时设计“让学生运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一个过程”的课上小练习。我自己研读课文后也查阅了大量备课资料,但很多都千篇一律。我将课文整体感知、情感体验等教学内容安排在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镰刀头羊的形象及斑羚飞渡的精彩瞬间。斑羚飞渡的过程震撼人心,这种过程是如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通过一系列动词。这样,便可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使他们学习掌握并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备课时我精心地揣摩每一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上课时个别学生读了自己写的片段,发现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了。

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案,教师要心中有学生,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自己的教案设计更贴近学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要将教案教条化,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灵活变通,构建生成性课堂。改变教案千篇一律的面孔,将自己具有创新性的构思融入其中,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完全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使教案切实成为自己课程改革思考的载体。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案也要体现教师的个性,实现内容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⑴余映潮:《教案设计的艺术(之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⑵潘涌:《语文教案创新与课堂教学价值转型》,《学科教育》2004年第1期

⑶张琼:《语文教案设计的关注点》,《湖北教育(教学版)》2004年第6期

⑷俞发亮:《在课改中重新认识教案》,《语文建设》2002年11期

⑸辛朋涛、魏雪莉:《什么样的教案是好教案》,《教学与管理》2002年7月1日

⑹杨旭:《语文教案设计五因素》,《教学与管理》2002年9月1日

⑺姜世扬:《浅谈个性化教案的设计》,《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期

⑻戴正兴:《教案:共同面对的话题——今年来关于教案问题的讨论动态综述》,《辽宁教育》2004年第1期

 

 

 

    《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案设计浅探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