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15-03-15 10:13来源:网络收集点击:字体:[ ]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德育标准。不同的人才需求,影响并产生了不同的语文教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需要怎样的人才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作为启蒙主义的语文教材,又一次分担了任务。2000年开始推广的语文新教材和新课标,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师生教材,和谐共振

和谐是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谐不是静止的和谐,而是运动的和谐。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王国维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涌的结晶,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老师又教得动情,学生才会学得动情,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爱憎同俦,才能使学生透过字词句语的领悟,深入触摸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例如,杜甫《望岳》中描绘了泰山的胜奇旷阔画面,诗中的山光、水色、流云、飞鸟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溅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为此,只要稍加点拔,让学生反复吟诵,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获得内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天地是广阔的。在马思聪委婉低沉的《思乡曲》中,我带领学生走进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去领会诗人渴望家园统一的赤子之情。利用教室就可上网的优势,我通过《向日葵》、《星夜》等一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梵高,感受画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以及画家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我让学生从网上通过杨振宁认识《邓稼先》,从文质皆美的人物传记中,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我还和学生一起拜访韩愈、走近苏轼,从他们脍炙人口的诗文中,感受诗人们身处逆境而决不退缩的坚强意志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阔旷达的胸襟。

有人认为,只有文学作品中才是进行德育的最佳阵地,其实不然,说明文同样具备这样的优势。例如,《中国石拱桥》渗透着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颂之意。教学时,我不是孤立地分析语言现象,而是处处联系这一点,紧紧扣住这一点。我单从作者用词的角度引导学生,赞叹之意也是贯穿全文的。如写赵州桥“非常雄伟”在“雄伟”前加“非常”来修饰,表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句子中用“完全”对其“合乎科学原理”充分加以肯定,用“巧妙绝伦”极言其巧妙。这些既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力量的赞叹。

                    合时适度,因势利导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如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一定要移山呢?他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首先赞扬了这个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而这个同学提出的“愚公搬家“体现了针对实际灵活机动的观点,这种求异思维也是可取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又如,学习《马说》一课时,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我问:“你是否想成为千里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我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如果你无法成为千里马,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是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生活。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时容易“出轨”,其实,这也是教师渗透的好时机。一次,学习《日本平家蟹》,看着课本上的图片,同学们颇感兴趣,因大多数学生并未见过日本武士,纷纷议论,说蟹壳上的图案不像武士,像什么,像什么。这时,有一个声音闯入大家的耳膜——“像——屎。”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都看着我,我说:“有谁听说过苏东坡与佛印打坐的故事?”一位学生说:“我知道。”我让他讲一下,于是,大家一起听这个故事:“一次,苏东坡与佛印一起打坐,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佛。佛印又问东坡,你看我像什么?东坡回答,像狗屎。东坡对此回答很是得意,回去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后哈哈大笑,说佛印说你像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你说他像狗屎,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狗屎。”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那位同学红着脸低下了头,而我,则继续讲课。此后,再无学生口不择言。

移情感悟,寓教于练

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胡适先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讲《荔枝蜜》一课时,抓住作者开始的“不再喜欢蜜蜂”、继之为之“动了情”,以至于后来心灵“不禁一颤”,直至梦里“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等词句进行分析,用作者纯真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地渗透思想教育。

又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人生,我还要求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写入随笔本。一次,我看到这样一篇:“愚人节的傍晚被一个天大的玩笑染成了红色——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了。我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惋惜。虽然我不是他的影迷,也不崇拜他,但我还是很难过,因为我崇拜生命。曾有一个艺人这样说道:‘我经常说,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还活着!’是啊,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还活着!让我们珍惜生命吧!”这位同学的随笔不仅能关注新近发生之事,并且对事情的思考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理性的高度,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本学期,初二年级举行了男子足球赛,我所带的两个班最后争夺冠亚军。比赛是残酷的,点球之战时,一个班以一球之差败北。胜利者欢欣鼓舞,失败者伤心之极。我知道,此时学生的心中都有一种强烈的情感的撞击,是他们通过活动感悟的好时机,是他们记录自己思想认识的好时机。我同时在两个班布置了作文,让他们就此次足球比赛谈自己的看法。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一些同学的思考已远远超出了这次球赛的本身。与冠军失之交臂的那个班的同学写道:“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让懦夫走开,让勇者称雄。’我们是在比赛中输了,但是我们没有气馁,我们不是懦夫。”

“在这次失败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怕失败,就怕失败后一蹶不振,从此败落下来,这样的人我为他感到遗憾,我为同学们感到骄傲,我们没有泄气,我们十分团结,我们仍然向着目标前进。”

“输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小小的磨练,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应该就是这样。”

“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荆棘时,一定要坚信前面还有鲜花,但必须不懈地努力,才能采撷到它。”

而获得冠军的班级的同学写道:“我们班获得了第一,这第一名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喜悦,更多的是感动。我感动于球员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我感动于球员们同心协力,斗志昂扬……”

“激动之余是无尽的感动。看到队员不顾一切去争夺,去拼搏,大家这样爱集体,我的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感激。这种情感像低音伴奏一样,要细细聆听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

而个别同学则有了更深层的感悟:“踢足球与学作人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场球的开始正是迈入社会的开始,经过一系列拼抢——这也正是人生奋斗搏击的过程——当球传人你脚下,这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来之不易的机会也要紧紧地抓住。接下来,不管是传球还是过人,都是超越的工程——超越他人,超越命运,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在处事的过程中,合作往往可以使人事半功倍,踢足球也是这样,有了合作就有了成功的把握。终于来到球门前,该射门了,此时更要把握好机会,这时的阻碍会更大,胜败也在此一举!其实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很可惜,没有射进,抱着无所谓的心情继续比赛,把握下一个机会,万不可自暴自弃,因为未来的路还长呢!面对成功,万不可骄傲自大,因为还有下一次。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王彬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