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初中写作新视点(二十三)拨动读者眼电图与文章经营——修辞、成

时间:2013-10-15 09:23来源:学网整理点击:字体:[ ]

拨动读者眼电图与文章经营

——修辞、成语、典故及其他

【目标取向】

●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

●语言精彩,流畅清新。

●善于引用各种名言警句。

●不刻意堆砌词汇。

●广泛阅读,善于积累。

【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一

怎样使文章精彩一些?文字不够漂亮,平平淡淡像白开水,描写时刻画不够优美细致,抒情时表达感情不到位,单调乏味的语言支撑不起文章的中心思想;甚至“连累”了中心思想的阐明。

问题描述二

怎么样才能让语言不显得干巴巴的?写来写去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平铺直叙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语言没有生气,死气沉沉。

问题描述三

词汇量比较少,脑子里“存储”的“干货”不够用,每到写文章的时候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不常用的词语又老是记不住,应该怎么办?

【方法指导】

我们知道,医生可以借助于心电图和脑电图来诊断某些疾病,因为心电图、脑电图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身体某些器官的运动状况。人体中,除了心电图、脑电图以外,可能还存在着一种“眼电图”,通过它,我们可以测试出人的视觉系统活动的状况。人的眼睛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就像一架打开的搜索雷达,眼睛的视线沿着文字顺序一行一行地扫描,扫描的结果不断传到大脑里进行处理、记忆。扫描到普通的句子,眼睛激不起兴奋,“电波”平淡得像一条直线;而看到不同一般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独到的议论,感人的抒情,就像雷达捕捉到有价值的目标一样,眼睛就会一亮,这一亮,跟电图上就跳起一道波峰,同时,在阅读的人的脑海里划上了一道比较深的印象。人们对文章的总体评价,往往是看它给人留下多少小亮点,激起脑电图里多少波峰来决定的。如果

在一篇文章中,每隔几句话,就有一处让老师的眼睛突然一亮的地方,那么,他对你的作文评价肯定不会太低。反过来,一篇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惊人之处,全是清汤寡水、淡而无味的白话、空话,看文章的人不仅喜欢不起来,还会心生厌倦,自然会影响对文章的评价。  

例如下面的一段文字:

新来的班主任颇有创意,这不,学期一开始,就搞起了班委竞选,自己搭班子,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当班干部。“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便烧得大家焦头烂额——国庆节各组都要出节目,以检验他们的实力。

身为一组之长,自然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赶紧去挖掘本组的艺术人才,找来找去,才发现本组组员个个头脑发达,却是些“被艺术遗忘的角落”,不得已,这才想到了“班外兵团”……

文章写的是班级发生的普通故事,材料并不新颖,结构也很一般,但是读起来却并不令人生厌,其关键就在于作者的语言。里面连续使用了俗话和流行语,不时让我们的眼睛亮一下,亮的次数越多,印象就越好。写作文要想得高分,就必须让阅卷人的眼睛不断地闪亮,眼电图不停地波动。

让读者眼睛一亮的方法很多。从大的方面讲,文章的基本要素,诸如主题、材料、结构、立意、开头、结尾等,哪个地方精彩,哪个地方就能激得眼睛亮一下,同时,眼电图的波纹也会跟着跳一下,在脑海里划上一道较深的记号。小的方面说,一个词语也可以起到大作用,比如作文题目中,用《童年往事》,就不如《往事如歌》闪亮,《雨夜随想》就不如《听雨》亮,《<黔之驴>新说》就不如《给黔驴正名》亮。文章的题目、主题、材料、结构等决定以后,小亮点更多地依赖文章的语言来实现。有分量的话可以让人眼睛一亮,新颖的观点、说法会让人眼睛一亮,引用不太常见的名言古语,不大为人熟知的历史典故,新鲜的科学知识,社会公理常识以及古代文学作品当中的名句等等,都能起到拨动眼电图的作用。

那么,用什么方法使得文章能让人眼前一亮呢?

俗话说,人要衣裳,马要鞍装。语言就是一篇文章的衣裳,是一眼就能看得见的外表。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文章的想象程度、结构章法、语言风格属于比较外在的要素。

其中,语言是最表层,也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要素。

许多人在看作文时i往往一眼就能断定这篇作文放在几类卷里面,大体上应该给一个什么分数,他靠的是语言感觉。语言功底好,得分自然会高。语言好,即使跑了题,他也会认为你是“马失前蹄”,从宽处理。所以有句话叫做“材不够,意来凑,意不够,词来凑”。

前面我们强调要像说话那样写文章,主要意思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一种轻松平常的心态来对待作文,并不是要大家拒绝使用书面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朴实、流畅是基础,在口语化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书面”一点的词语、成语或修辞手法,就像给一件普通的衣服上添几朵花一样,给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从小学到中学,差不多在每一篇课文里我们都能学到三五个生活中不太常用的词语,也就是“书面语”,这些词语非常有表现力,比如“眷恋”、“质朴”、“惊愕”、“期盼”、“仿佛”、“阴沉”、“若隐若现”、“情不自禁”等等。这样的词在文章里感觉也十分普通,可是,如果去掉这些词语,文章的辞采就逊色了许多。因此,写作文时,应该注意让这样的词语发挥作用。

其实,中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已经极丰富了,不少同学在做复杂的“成语接龙”游戏时,几分钟内可以一口气接上三五十个,可是翻开他的作文,却常常一个成语也找不到,明明会用却没有用,等于浪费宁自己的能力,这是很可惜的。因此,为了使文章更漂亮,更有表现力,在一篇文章中应该这样提醒自己:

多用几个常用词语。

这里并不是要大家去搬用生僻的词语,而是选用最普通的一些词汇。例如,“对面的窗子里传来一阵琴声”这个句子,如果加一个“悠扬”或者“刺耳”,表达效果就好多了,“我沿着一条小路往前走”,加上“蜿蜒的”或者“陌生的”或者“陡峭的”那就漂亮多了。

你看,这几个词都是普通的常用词,一到句子里就不平常了。再如“压抑”、“延伸”、“隐隐作痛”、“痕迹”等,可以说比比皆是。有时我们读一篇文章,满篇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词语,更找不到一个生词,却觉得文章很漂亮,就是因为作者使用的都是这种既普通又有些陌生化的词语。

用上三五个修辞。

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当然是“比喻”。比如说“某某学校出了许多人才”,就不如“某某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好;比如说“某某以非常快的速度跑去”,就不如“某某像离弦的箭一样地飞过去”、“某某一转眼就没影儿了”的效果好。当然,同学们一看就知道,前边用的是比喻,后边用的是夸张。修辞用得好用得巧,描写就容易传神。

引用几句名人词语。

名人名言、古代诗句、历史典故等,积淀了许多代人的思想与文化,有很强的表现力,适当地引用,等于是借别人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借他人的衣服为自己打扮,可以增加作文的分量。比如下面写竹子的这个片段:

“一顷含秋绿,森风十万竿”,吟诵着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题竹》,再深吸一口林中清馨的潮气,一股淡淡的竹香不觉沁人肺腑。

……急步奔到湖边,细细品来,似乎对白居易“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的诗句,有了更深的理解。悠忽间,一枝竹叶悄然划到了我的脖颈。转身望去,堤岸上翠林绿幛,掩映着秋日的残花衰柳,一扫人们心头“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颓然情绪,忍不住高诵起“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来,同时,也为板桥老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执着而拍案叫好。

小作者眼前无非是一片竹子,但是,由于他想象联翩,积累丰富,善于巧借古人语言,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意,就把竹林写得有了生灵活气,有了历史文化,同时也有了作者的个性。试想,如果去掉引用的部分,这段文字还能剩下多少韵味?

【实践训练】

评一评

画出文章中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钢笔的故事

我是一支不幸的钢笔,唉,“英雄”末路空长叹,只好隐居了。听说自古名士,但凡隐居,也必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而我呢,则默默地呆在一只破纸盒子里!太不公平了!

想当年,我是何等的“英雄”气概!穿着金灿灿的龙凤铠甲,系着红色的飘带,被出版社作为一件光荣的奖品,赠给了一个爱写童话的小孩。那就是我现在的主人,一个实际上不情愿提笔写作的人。

当时,我正是“英雄”少年,一心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幻想着在那辽阔的方字格战场上,纵横驰骋,冲杀突出,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让我的主人获得更多的荣誉。然而,那只不过是一场清秋大梦罢了。要知道,我的主人懒而又懒,一旦拿起我来,便厌恶不堪,只写了十个字便摔下我走开了,可怜的是十个字当中还有两个错字。后来,我才明白主人写作的秘密——原来是她的父母把她按到书桌前,厉声道:“今天必须写出来,懂吗?”然后把我往她面前一丢。嘿,主人无可奈何之下,才开始起用我。她起初总是烦躁不安,用我的脑袋不断地敲击桌子,弄得我眼冒金星;接着又用牙齿嗑我的铠甲。瞧,害得我现在身上一点儿光彩也没有了。好一会儿,主人才算想出了点儿什么,拿起我来,在纸上乱糟糟地写了一堆,哎呀,那字真是不堪入目。其实,我是很有学问的,但由于主人的无能,使得我也无脸再见江东父老。

说起我被迫隐居的原因,那更是天大的冤案,一言难尽。我本来是喝蓝黑墨水的,主人却马马虎虎地让我喝了一通碳素墨水。此后,我便大病一场,竟然写不出一个字了。主人啊,这能怨我吗?可是,主人却把我扔到了破烂盒子里,叫道:“哎呀,现在的产品都是什么质量,还是英雄牌呢,才半年就写不出字了!”

天啊,我堂堂英雄,此生谁料,心在“稿纸上”,身置“纸盒中”。呜呼……有谁来“掸英雄泪”呢?

你的理由                                                               

                                                                           

练一练

1.路

点拨:我们每天都在走路,路是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但路同时也是一个象征,席慕容把路作为少年时纯真爱情的象征,以此写成了《山路》;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传唱不息,正是它把路和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相联系。我们在写这个作文题时,可以想+下,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和路有关的特殊经历呢?如果有,这个特殊经历为什么会让你觉得特殊呢?如果没有,那么路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呢?鲁迅先生说过,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教室外的天空

3.我喜欢      

读一读

四季之乐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春回大地了。轻轻松松换上春装,潇潇洒洒打个电话:“三月,我们去踏青。”蜂喧蝶舞,树笑花闹,我们去那快乐的老家,追寻春的倩影。笑声奏响了清流,脚步惊醒了春草,心情感染了万物。春风里,我们尽情跳舞。景好美,心好乐,情好悦。“喀嚓”,友人定格下我灿烂的笑容。阳春美景令人陶醉,是春风吹醒了我刚刚经历冬眠后的快乐。

 “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炎炎夏日,夹一本书,我躲进了竹林,眼睛旅行在竹林的小道,心灵便开始散步在美妙的故事中。曼妙的自然之景里,我放任着;美妙的书本之旅上,我忘情着。情飘着,心也荡着,直到山那边的快乐王国。蝉的大联唱中,昭君出塞时的黄沙,貂蝉月下轻舞时的团扇,玉环华清池洗浴时的白绫,西子浣纱时的波纹,已是潜意识里的另一种快乐!让人慨叹的乐,原来在夏日树阴下的书页里。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梧桐结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月上柳梢头,我独自吹笛黄昏后。一种意境,它朦胧着;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我邀明月共舞,月无语,惟有清辉悠悠,送我一份清幽之乐。有点儿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欢乐的清秋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冬雪预兆出一个丰年,呼唤出丰年竹篮里的风情。雪花飘飘,如白蝶舞空,似仙鹤蹈云。房白了,树白了,人也白了。粉妆玉砌的世界里,孩子们在嬉戏,我也在嬉戏。给雪翁抹个鬼脸,给雪婆涂个红唇,给雪郎戴个瓜帽,给雪姑系块红绸,快快乐乐,无长无少,无忧无虑。寒气早飞九天外,暖意正蕴五脏内。这是一幅冬欢图,它的线条是好心情,它的色彩是心情好。

四季皆可乐,乐在四季中。常与四季下棋,以心作注,以乐为子,睹得风风火火,赢得快快乐乐,何乐而不为?

【点评】

描写四季的文章很多,但是这篇文章为什么让我们眼前一亮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文章的特点人手。

●作者写四季由四句著名诗句引出的。古诗的开头可以让人一下子进入作者要营造的意境。看来作者是一位很好的设计师。因为这是一篇散文,散文容易在结构上太散。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作者选了这四句诗,与春夏秋冬相关,虽然彼此并非一首诗作,但在形式上与整篇文章的格调浑然一体。

●文章善于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四季的特色。作者在这篇小品中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包括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特别是很多手法不是单独使用,而是几种修辞套在一起使用。比如,“昭君出塞时的黄沙,貂蝉月下轻舞时的团扇,玉环华清池洗浴时的白绫,西子浣纱时的波纹”,这段话与前文“蝉的大联唱”联系起来看,是一段比喻;独立来看,则是一段精彩的排比;而且还用了通感,把只可听的用可看的来作比,在色彩上引起视觉上的美感。这样的语言极精致自然,不做作。做到这样是要一定程度的语言功底的,否则很难掌握好尺度,到后来反而成了纯粹辞藻的堆砌。

●文章多用典故。还是刚才那个例子,昭君出塞、貂禅夜舞、杨玉环洗浴华清池、西施浣纱若耶溪,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都在为蝉声所带来的欢乐服务,让人读来意味无穷。在整篇文章里,这样的用典比比皆是,而且用的典都是常识,这样不至于让人读来茫然不知其中妙处。

●文章写“乐”,处处写景绘情都是从乐处着笔,到行文最后,笔锋汇集四季之乐而及人之乐,做到破题深入,是点睛之笔。整个文章在这里汇在一起,“乐”在文中。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妙处。这是一篇好散文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内在逻辑还是外在形式,都有赖于作者的匠心独运。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答为什么这篇文章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了。概括起来说就是,它在结构上和语言上都很精致,让人读来文气十足,韵味袅袅,充分展示了作者在语言上的功底。

记一记

关于个性: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在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

    ——华兹华斯

卓越的美无不具有与之相称的某些奇异之处。

——培根

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种材料熔冶于一炉。

    ——司汤达

才能是来自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莫泊桑

要忠实于脚下的尘世。

    ——尼采

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纪伯伦

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卡西尔

我以为,也在一切天才身上,重要的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一种东西。是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

    ——屠格涅夫

诗人的标志和凭证,在于他说出人们没有说过的话。

    ——爱默生

一个独一无二的诗人不必唱古老的歌。

    ——泰戈尔

    初中写作新视点(二十三)拨动读者眼电图与文章经营——修辞、成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