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笔记的数量

  • 日期:2011-07-13 08:45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对这个问题很难简单地作出回答。课堂笔记的详略,从逐字逐句有言必录,一直到寥寥数笔提纲挈领不等。做笔记通常是在上述两种极端之间。你所记录的笔记的多寡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1)课的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2)对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你对本学科越是不熟悉,笔记就越是需要完整。(3)所讲授的知识在教科书或别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由此看来,有三种做笔记的方式可供你选择;(1)尽可能做到完整记录;(2)做提纲式的笔记,在必要时,可以较为详细地记下一些定义,表格、图解等等;(3)只作概略的提要——或者根本不做笔记。一般都普遍采取第(2)种方式,不过还是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每种方式的优缺点:(1)除非你是速记员,否则要做到每个词都记下来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做到记下完整的笔记还是可能的,因为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都会偶有停顿,或者去擦黑板,或者使用一些视觉辅助手段。此外,即使是讲述事实材料最多的课,也会有某种形式的不必要的多余内容——如开场白,重复和强调,不同角度的解释,偶然加进去的传说和轶事,以及其它一些在讲话中间经常插入的“口头语”。有些人详尽地做笔记,通常作为一种保险的办法,以防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内容,从而漏掉了重要内容。每个人都有可能偶尔碰到这种困难,所以就特意把笔记记得全一些,以便课后再去仔细琢磨。但那种一贯把笔记做得特别详细的做法,其主要的缺陷在于,做笔记的人在匆忙潦草地记录时,便无暇随讲课人的思路去思考内容的主线,并且这样做也可能达不到这堂课的总目的。
     此外,在复习和重学笔记的时候,这么多页的一连串的内容很难加以整理并把它们记住。若在做笔记时采取分段、编号或标示的方法,适当地间隔开,并插入一些图示,就会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从而便于记忆。那些绪论性教科书的作者所作的那种安排便是很好的例子:他们也是用各种小标题、图示、“黑框框”和表格将课文分开的。在你做笔记时,也同样需要各种类似的直观方式;那种满篇密密麻麻的笔记,让人看上去没什么差别,从而不便于整理和记忆。(2)提纲式的笔记所具有的优点恰好是做详细笔记的缺点:这种笔记给人以极形象的感觉,而且很容易从记忆中再现出来。由于学生并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于做笔记,因此在听课时就可以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讲的内容。事实上,要想把这种提纲式的笔记做好,就就必须能够理解课的内容。如果你只是零星地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非常凌乱。在你的笔记中,至少应该保证使每个题目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使用大标题和小标题,并留下足够多的地方以备课后增添或充实一些内容。在笔记当中,常常用一词就足够使你回想起某个图示或例子,从而使你能够回想起在课结束时讲的话或在同一天所讲的内容。但是,一星期以后,你就可能记不起当时的前后关系情况,或者抓不住这个图示的特征了。
     因此,你就得重新温习一遍当天的提纲式笔记。这并不意味着要再做一遍,那样太费时间。而是说必须快速地浏览一遍这些笔记,确保自己把意思搞清楚了,并在一些地方加一些词或短语,把那些已感到没把握的地方整理清楚。有些时候,这些事情可以利用课堂上最后十分钟时间去做。因为在这个时候,有的教师常常用来概括自己所讲的要点,并向学生征求意见。但一般来说,这些事情都是在当天的晚些时候才做的。(3)第三种方式是根本不做笔记,或只概要地记上几笔。在上讲解课时这样做显然是愚蠢的。因为在这种课上要讲很多事实材料——除非这些材料都可以在教科书上找到。但在那些不是进行一般教学,而是旨在起促进和激励作用的文学课、哲学课上,或在那些为了给学生以灵感的课上,做这样的笔记或不做笔记或许是明智的。如果你对某门学科已具有了较宽厚的知识基础,那么对你来说,可能更为重要的事情是密切注视其主要线索,并对之进行思考。在相当短的谈话中,记忆和印象涌入我们大脑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致随后所能回忆起来的,只有少数最近的一些最生动的印象。在听课中也是同样情况。如果不做一定的笔记,就会偏重了某些细节,而将别的内容完全抛弃,而且还会使记忆不准确或过于简化。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