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进行自杀干预课程引发争议 老师意见不统一

  • 日期:2009-09-13 09:41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请把你的歌带回我的家”,愉悦动听的歌声瞬间转化成哀乐,接着是恐怖低沉的声音,喜怒哀惧这四种情绪在教室里快速变幻。来自全市4所中学的12位心理教师、心理志愿者正在跟着心理学家上情绪控制训练课,这也是干预学生自杀的重要课程之一。开学一周了,如何让同学们在繁重的学业下,正确处理好生活学习中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在第七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之际,老师们正在为青少年行为障碍相关特征与干预模式研究训练营认真地演练着。

    新闻背景:学校试点自杀干预

    市教委发布的2008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2008年上海中小学非正常死亡学生71人,其中在校园内非正常死亡4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非正常死亡67人,溺水、交通事故、自杀等是中小学生最大的“杀手”。最典型的是在2008学年开学前一天,上海共发生3起学生坠楼事件。

    昨天就是第七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调查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更让人揪心的是,自杀人群中频现大、中学校学生的身影。记者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本周开始,该中心在上海4所中学开展三级自杀预防、干预试点工作。作为一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将向全市各中学推广。

    课堂场景一:心理游戏带感受情绪

    老师们两人一组,甲老师张开手掌,手心向下,乙老师伸出食指,触到甲老师手心处,大家听着音乐声,一旦音乐停止,甲老师立刻去抓乙老师的食指,而乙老师则要迅速抽回,以防被抓住,看谁获胜。这个游戏向实验者传达着一个讯息:准备状态时的紧张,没有抓住对方手指时的焦急,抓住对方手指时的高兴,这就是情绪。

    一个挥舞的拳头,一张灿烂的笑脸,一个蜷曲哭泣的身姿……老师们被“雕刻”成不同的情绪,在互动中细心感受身体在同一情绪的不同层次状态中,会有哪些特有的表情,动作的节奏、强度、幅度会有哪些变化,从而增强对自我情绪的表达和把控能力,并有利于准确把握自己和他人情绪。

    一位参加完游戏的心理老师张老师介绍:“自己做完游戏时亲身感受到情绪的不同层次、不同色彩,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情绪的发展、层次、转换和交叉,不让不良情绪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以后,我们将带着学生一起做这个情绪游戏。” 

  课堂场景二:心理老师自述成长困惑

    心理游戏结束后,心理老师王老师打开了自己的一节课的课件,请所有老师点评:我16岁时,一次因为和父亲争吵而离家出走,那天是圣诞节,外面热闹,但自己的心一直往下沉,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只想在走之前看看外公外婆……看到外公外婆后,她突然发现自己忽视了很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现在,她再回想这段经历,很庆幸自己没有走出这一步,否则,自己将不能享受这十多年来心存快乐而又幸福的一切……故事每切换一个场景,老师都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引导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思考各种解决烦恼的方法。

    王老师演示完毕后,其他老师立即表示赞同,老师通过讲述自己成长的困惑,引发学生的共鸣:老师也曾经和我一样因为这些问题烦恼过;讨论结束后,学生会知道自己遇到困惑、烦恼时,该如何化解自己的情绪。

    实验者心声:每一步都很小心

    “为了不让学生反感,不让家长反对,我们特意将自杀干预的题目改成青少年行为障碍相关特征与干预模式研究训练营。”该课程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老师给学生上的每一节课,都经过这十几位老师反复试验、推敲,每位老师都没有疑问后,才会对学生进行干预。

    这位老师表示,9月份,他们将邀请各方专家对老师进行培训,集体备课,10月份开始,正式在4所中学里面上干预课。届时,每所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20位不善于控制自己行为、有攻击倾向的学生参与该课程。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