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百科 > 正文

李自成过河

  • 日期:2009-09-27 08:35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来到黄河边上,准备渡河,消灭官军,解放受苦的群众。当时正值初冬,河水尚未上冻,滔滔河水挡住了去路,大军只得住下。第二天,闯王派人去河边察看河水上冻没有,见没有上冻。第三天派人去看,还是没有上冻。到了第四天,闯王又派两人去察看,两人见河水仍未上冻,很是着急,就在河边谈开了。一个说:“咱们闯王为解救百姓痛苦,要东渡黄河,可黄河老不上冻,他急得吃不下,睡不好。”另一个说:“得想个办法呀,否则他会更着急的。”他俩的谈话被河边的渔夫听到了,渔夫说:“有办法,一定要让闯王过河,你们回去就说黄河已经上冻了。”闯王听了两个人的报告,马上带领大军出发,但来到黄河边,只听得黄河水哗哗响,并没有上冻。再一看,上游河面上船连船、板接板,一座宽阔的浮桥出现在河面上。正感奇怪,来了几位船夫,他们说:“听说闯王要东渡黄河,为民除害,我们联合船夫和村民,连夜搭成了这座浮桥,请闯王带领大军过河吧!”于是,闯王谢过船夫,带领大军过河打天下去了。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本名李鸿基,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祖辈种田,家境贫寒,21岁时到银川当过驿卒,后又到甘肃当守边士兵,受到一些基本的军事训练。1627年,农民王二在陕西白水起义。次年高迎祥率众响应,李自成也参加了起义队伍。他勇敢善战,屡建战功。公元1635年,明王朝派洪承畴镇压起义军,为了冲破官军包围,号称“十三家七十二营”的各路起义军的90多个将领在河南荥阳开会,商讨战略对策。年轻的李自成在会上大胆提出了“团结对敌,分兵走向,四路攻战”的战略方针,受到将领们的一致称赞。
     从此,各路起义军群策群力,联合作战,变被动为主动,很快打开了局面。1636年,高迎祥进攻西安,遭官军拦击,不幸牺牲,李自成被推为“闯王”。两年后,他率领的起义军在潼关陷入官军包围,战败后带刘宗敏等杀出重围,隐伏在陕西、河南交界的商洛山中休整,准备出山再战。他提出“均田免赋”、“割富济贫”等口号,深入民心。当时,群众中流传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谣。1641年,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了作恶多端的福王朱常洵。次年4月,他率主力南下朱仙镇和官军激战五昼夜,大败明将丁启睿,歼敌十余万。控制了南至常德、澧州,北至黄河沿岸,东起麻城、黄州,西至光化、均州的大片地区。从此,起义军节节胜利。于 1643 年进入西安,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年号永昌。1644年攻克北京,崇桢皇帝吊死在景山,明王朝灭亡。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攻克北京后,一些高级将领陶醉于胜利中,沉缅于酒色,革命意志衰退。李自成在战略和策略上也出现很多失误,加之投降满清的吴三桂勾结清兵,联合进攻新生的革命政权,李自成被敌军击败。1645年8月,李自成率领20多名骑兵侦察地形时,遭到地主武装的包围袭击,李自成壮烈牺牲,年仅39岁。他的妻子和部分将领领导余部继续斗争,直到1664年最后失败。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