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频道

如何弥补“幼小”之间的差异

  • 日期:2011-12-08 10:38
  • 来源: 学友投稿
  • 浏览:
  • 字体:[ ]

  幼小衔接,一个听来颇有专业味儿的“烦心事”来了。家长在这个“十字路口”,怎么办?

  今年新升入小学的孩子最近会收到一份入学通知,这就意味着曾经在幼儿园里活泼可爱的孩子,将成为一名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的小学生。这是孩子生命旅途中一个重大的转折,他们将从“动画世界”走向“符号世界”、“规则海洋”和“人际湖泊”。

  再过两个多月,崭新的学习生活对一年级新生来说是喜是忧,可能因人而异。许多小学班主任在以往的家访中发现,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普遍存在“双重心理”:对上小学既热切向往,又有些害怕。一位小学教师在介绍家访情况时说,有个长得虎头虎脑的男孩一听到母亲说,到了小学就要“收骨头”时,马上露出惊讶的神色,直嚷嚷“我不要上学了”。有的家长在开学临近,便把所有玩具统统收集起来,并对孩子下禁令:从此没有你玩的份儿。更多的一年级新生因为对小学没有具体概念,显得忐忑不安。

  新生入学不适大致有“四种现象”:

  一是缺少心理准备,对小学学习因为家长“说法”的误导而背上精神包袱甚至产生恐学情绪。

  二是合作意识淡薄,与伙伴相处存在问题。

  三是生活习惯不好,早上起不来,早餐不吃就上学。

  四是对学校无概念,对学习心中无底。

  弥补幼小之间的三大差异

  据徐汇区在“幼小衔接”上的研究显示,幼儿园与小学生存在三种显著差异。

  一是学习方式的差异。

  幼儿园到小学的学生,面临从活动课程到学科课程,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在幼儿园,孩子们学习活动包括四个模块:生活、学习、游戏和运动,学习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而且幼儿园实行保教结合的原则,运用恰当、灵活、多样的方法,将教育教学的内容融合在活动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引导幼儿积极地运用感官感知事物,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主要特点是“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教育教学有明确、严格的学科界限,每个学科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考核体系,有统一的教材读物,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是上课,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来让学生学习课堂规则、行为规范,大量不熟悉的符号如拼音、汉字、数学符号等,课堂的知识容量大,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特点也比较明显。

  二是学习环境的差异。

  幼儿园到小学的学生,面临从自由开放到统一规范,学习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

  幼儿园与小学从环境到作息时间都有很大变化,更多地要求学生增强自主性。在幼儿园,环境布置色彩丰富、温馨,玩具丰富,课桌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设置各种活动区角,各种图书、玩具、可供儿童自由自在地游戏,观察,娱乐,活动的弹性空间很大。而小学,教室布置相对单调,桌椅规则摆放,公共区域少,如果要活动也只能在过道上简单地活动一下。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主地学习环境转换成教师激趣、学生探索、主动实践来获取经验的学习环境。从作息时间看,大班小朋友一般每天只在上下午分别有2-3个时段的集中学习活动,每个时段约30分钟;而小学每天有5-6节课,每节课35分钟,教学时间净增两倍以上。

  三是人际关系的差异。

  幼儿园到小学的学生,面临从熟悉到陌生的教师和同学,人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在幼儿园,孩子的饮食、卫生、睡眠等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师与孩子交流的语言像父母一样亲切,交流的话题围绕着生活中的一切内容,教师有时还会抱抱孩子。而在小学,教师与学生交流更多是围绕教学内容、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在幼儿园时,人际关系是合作的小伙伴关系。到了小学后,随着环境和课程等的变化,孩子间出现了竞争、小团体等现象,人际关系出现了更多的社会性方面的因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