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诗人能破茧而出,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 日期:2017-10-21 10:20
  • 来源: 中学生读写
  • 浏览:
  • 字体:[ ]

图:草根诗人杨键


诗人杨键生于1967年,曾当工人,亦研佛教,自1986年起专心习诗。

现居安徽马鞍山,长年守于乡村山林;

世人皆匆匆求进步,他独向往“无”的文明源头。


这是网络上对诗人杨键的简介。

不过,如果你没有到诗人的住处看一看,与诗人聊一聊,你很难懂得简介中淡淡几句话的含义。


杨键在马鞍山钢铁厂当了13年工人,1999年下岗,靠300元下岗工资维持生计,照顾老母和早逝二哥留下的侄儿。

2007年,下岗工资停发,只能靠给报纸写专栏文章勉强度日。

诗歌写作,让杨键在困境中更深地发掘心灵。


杨键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他的生活一样“单薄”。

他说:“我活动的范围是很小很小的,我所有的诗都发生在这一块方圆不超过两三里路的地方。”


但诗人的情思并不会因为活动范围小也感到逼仄,他的诗歌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环境中蓬勃生发:

“我写下的所有东西都是真实的,都是我亲眼目睹的,完全是我在行走、目睹的过程中完成的,不是一个人憋在房间里写出来的。在这一点上,我跟古人非常接近,古代的诗人也是在行走的过程中把诗完成的。



 

天地苍茫,个体渺小。正如曾国藩所说:

“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

面对苍茫宇宙,不管你是游历天下的李白,还是独居一室的杨键,谁不倍感逼仄?



但真正的诗人却能够破茧而出,无论是四处漂泊,还是偏居一隅,都能够凭借精神的力量,“独与天地大美相往来”。


美是上帝赠给诗人的礼物。美属于大自然,也属于大诗人。

诗人的眼睛可以发现美,思考可以深化美,联想可以拓展美,表达又可以强化美。美是常伴诗人的宠物。


杨键说:“我对秋天是最敏感的,我根据一阵风就知道秋天快来了。”

杨键又说:“我非常喜欢冬天刚刚结束那种苍老的感觉,同时也有腊梅开了,嫩嫩的那种东西出现。既有苍老又有鲜嫩的感觉。”


这是诗人的感觉。生活情境越静寂,诗人感觉越敏锐。


有句流行语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诗意并不是只有远方和未来才有,眼前与当下也一样有盎然的诗意。在身边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就是最能滋养人生的诗意。



不过我还是盼望诗人家中能有隔夜之粮,不必为斗米低头。

想当年,诗人华兹华斯一边写诗,一边做律师和记者营生。他的好友有点钱,不行早逝,留下九百英镑,也留下了遗嘱,要华兹华斯用这笔钱,专心做个诗人。


这样的事情真美,这样的朋友真好。这本身就是一首好诗。

可惜,在大多数世人的心中,诗意和情怀都正在消失,诗人已经很难拥有理解他们的朋友了,虽然他们并不因此感到寂寞。


【说明】配图来自《南方周末》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