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频道

幼升小思考:竞争带给家长的养育焦虑(2)

  • 日期:2011-10-25 10:48
  • 来源: 网络
  • 浏览:
  • 字体:[ ]

  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家长们不自觉地陷入了集体焦虑。据了解,在北京,一些就读于强调“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学校的孩子,其家长给孩子在外面报的班更多,在课外下的工夫也更大。全国妇联公布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学生每天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补习作业,这其中隐藏着无数妈妈的良苦用心。而每年中、高考前,很多家长如临大敌,甚至比考生还紧张的状况,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家长的焦虑心态。

  诚然,一些家长在百分百地关注并投入到孩子的学习中去的同时,内心也很矛盾,他们开始思考陪读的隐患,对孩子有可能养成的“学习依赖症”和失去独立学习的能力越发担忧,却又不知所措。可以说,家长们的焦虑是多层面的。

  家长何以集体焦虑

  为什么今天的父母难以摆脱焦虑的困扰?仔细分析,这个责任不仅仅在父母——

  独生子女提升父母期望值

  如今的城市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而对于部分70后、80后的年轻父母来说,他们自己就是独生子女,孩子数量的减少,使得父母、祖父母们对独生子女的关注开始增多,也让父母、祖父母们经不起一点无论是健康还是安全方面的风险,更对孩子的未来寄予了无限的期望。要把两代人对孩子的憧憬变成现实,“教育”是必经之路。同时,不断丰富的育儿理论和流派,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又与商业利益相互交织,以至于家长真假难辨、遇到教育问题无所适从。可以说,很多人从初为父母时起,内心就充满了子女培养焦虑。

  社会环境使然

  如今,我们的教育依然延续着“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的模式,由于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中、高考制度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单一的选拔依据,以及社会人才评价体系看重学历,父母只能从孩子小时候就重视教育投入。

  在现行教育体系中,家长们担心孩子因为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落后于同龄人,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冒险,他们的普遍心态是:家长抓得严,看得紧,孩子的成绩就有保障,家长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成绩;孩子要随大流、不能掉队;不要因为父母另辟蹊径的决定,使得孩子在若干年后掉进哪一条制度的裂缝,再也爬不出来。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归根到底,应试教育脱不了干系。一位资深的老师说:“家长无法改变社会的生存法则,孩子也不能改变教育游戏的法则,谁也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大家现在只能无助、无奈、被动地顺应潮流。”

  竞争意识带来焦虑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首席教授劳凯声曾表示:“中国教育的竞争太残酷。”他认为,关键是制度本身是强调竞争、强调选拔的,“如果在这套制度中竞争不过别人,就是失败者就被淘汰,只有一步一步竞争过别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旦孩子不够出色,家长就会不自觉地陷入焦虑。

  而竞争本身不利于孩子成长,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授陈建翔认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记者陈若葵)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