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理 > 物理百科 > 正文

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

  • 日期:2009-07-05 08:55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玻恩、海森伯、玻尔等人提出了量子力学的诠释以后,不久就遭到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等人的批评,他们不同意对方提出的波函数的几率解释、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双方展开了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大论战,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实验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卷入了这场论战,这一论战至今还未结束。现在正在进行的关于隐参量的辩论就是他们论战的继续。
     早在1927年10月召开的第五届索尔威会议上就爆发了公开论战。那次会议先由德布罗意介绍自己对波动力学的看法,提出了所谓的导波理论。在讨论中泡利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于是德布罗意声明放弃自己的观点。接着,玻恩和海森伯介绍矩阵力学波函数的诠释和测不准原理。
     最后他们说:“我们主张,量子力学是一种完备的理论,它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是不能进一步被修改的。”玻尔也在会上发表了上节提到的演讲内容。这些话显然是说给爱因斯坦听的,但爱因斯坦一直保持沉默。只是在玻恩提到爱因斯坦的工作时,才起来作了即席发言,他用一个简单的理想实验来说明他的观点。“设S是一个遮光屏,在它上面开一个不大的孔O,P是一个大半径的半球面形的照相胶片。假定电子沿着箭头所指示的方向落到遮光屏S上。这些电子的一部分穿过孔O,由于孔小,而电子具有速度,因此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按:即衍射到)所有的方向从而作用在胶片上。”这一事件的发生几率可由衍射的球面波在所考虑的点上的强度来量度。
     爱因斯坦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来解释实验结果。按照第一种观点,德布罗意−薛定谔的ψ波不是代表一个电子,而是一团分布在空间中的电子云;量子论对于任何单个过程是什么也没有说的。它只给出关于一个相对说来无限多个基元过程的集合的知识。按照第二种观点,量子论可以完备地描述单个过程。落到遮光屏上的每个粒子,不是由位置和速度来表征而是用德布罗意−薛定谔波束来描述,这些描述概括了全部的事实和规律性。
     在经过一番论证之后,爱因斯坦表示:“我认为德布罗意先生在这个方向上的探索是对的。仅就薛定谔波而言,第二种解释我认为是同相对性假设相矛盾的。”爱因斯坦实际上是反对玻尔等人对量子力学的诠释,他的反对意见引起了热烈讨论。会议本来的主题是《电子和光子》,实际上却变成了对量子力学诠释的一次全面讨论会。讨论的结果是玻尔、海森伯等人经过仔细分析,批驳了爱因斯坦的意见。爱因斯坦没有坚持己见,但他在内心是不服气的。
     1930年10月第六届索尔威会议召开。爱因斯坦主动出击,用一个被人们称为《爱因斯坦光子箱》的理想实验为例,试图从能量和时间这一对正则变量的测量上来批驳测不准原理。为了提高测量时间和能量精确度,爱因斯坦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考虑一个具有理想反射壁的箱子,里面充满辐射。箱子上有一快门,用箱内的时钟控制,快门启闭的时间间隔△t可以任意短,每次只释放一个光子,能量可以通过重量的变化来测量。只要测出光子释放前后整个箱子重量的变化,就可以根据相对论质能转化公式E=mc2计算出来,箱内少了一个光子,能量相应地减少△E,△E可以精确测定。
     这样,△t和△E就都可以同时精确测定,于是证明了测不准原理不能成立。玻尔等人对爱因斯坦的光子箱实验毫无思想准备,一时无言以对。然而经过一个不眠之夜的紧张思考,玻尔终于找到了缺口。他发现爱因斯坦没有注意到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第二天一早,玻尔就在索尔威会议上发言,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图,实际上是昨天爱因斯坦那幅图的改进,他假设箱子是挂在弹簧秤下,箱子上安有指针,从标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然后他说①:“在给定的精确度△q下对箱子位置的任一测定,都会给箱子的动量控制带来一个最小不确定量△p,它同△q的由关系式△q△p≈h联系着的。这一不确定量△p显然又一定小于引力场的整段时间T中所能给予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的总冲量,或者
其中g是重力恒量①。由此可见,指针读数q的精确度越高,秤量时间就必须越长,如果箱子及其内含物的质量要测到一个给定精确度的话。“但是根据广义相对论,一个时钟当沿着引力方向移动一段距离△q时,其快慢就会改变,它的读数在一段时间间隔T内将差一个量△T,它由下面的关系式给出: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