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理 > 物理百科 > 正文

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的第二步

  • 日期:2009-06-26 08:26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隔了5年以后,麦克斯韦又回过来研究电磁理论,写了第二篇论文,题为《论物理力线》。内分四个部分,分别载于1861年和1862年的《哲学杂志》上。他的“目的是研究介质中的应力和运动的某些状态的力学效果,并将它们与观察到的电磁现象加以比较,从而为了解力线的实质作准备。”两件事使麦克斯韦重新考虑他的研究方法:一件是根据伯努利的流体力学,流线越密的地方压力越小,流速越快,而根据法拉第的力线思想,力线有纵向收缩、横向扩张的趋势,力线越密,应力越大,两者不宜类比。
     另一件是电的运动和磁的运动也无法简单类比。从电解质现象中知道电的运动是平移运动,而从偏振光在透明晶体中旋转的现象看,磁的运动好象是介质中分子的旋转运动。可见,电磁现象与流体力学现象有很大差别,电现象与磁现象不尽相同,靠几何上的类比无法洞察事物的本质。于是麦克斯韦转向运用模型来建立假说。
     他借用兰金(W.J.M.Rankine)的“分子涡流”假设,提出自己的模型。他假设在磁场作用下的介质中,有规则地排列着许多分子涡旋,绕磁力线旋转,旋转角速度与磁场强度成正比,涡旋物质的密度正比于介质的磁导率。这个模型很容易解释电荷间或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并清晰地体现了近距作用。但是在进一步解释变化电场或变化磁场之间的关系时又遇到了困难。分子涡旋在旋转中相邻的边界沿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怎么可能呢?麦克斯韦从一种惰轮机构中想出了解决方案。他假设在涡旋之间有一层细微的粒子,将各涡旋隔开。粒子非常小,可在原地滚动,电流就相当于粒子的移动。图中六角形代表分子涡旋,小圆圈代表粒子。
     当电流流过AB时,AB上面一排涡旋gh按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中间粒子的啮合作用,逐一地传到各层涡旋,使它们都按逆时针方向旋转。AB下面的涡旋则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 AB中电流发生变化,例如突然停止时,gh中的涡旋旋转受到障碍,如果这时kl排的涡旋仍维持原来的运转速度,则pq中的粒子层就会从p向q运动,也就是在pq中产生同向感应电流。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电磁感应。就在讨论“应用于静电的分子涡旋理论”这个问题时,麦克斯韦抓住了要害。
     他假设分子涡旋具有弹性。当分子涡旋之间的粒子受电力作用产生位移时,给涡旋以切向力,使涡旋发生形变,反过来涡旋又给粒子以弹性力。当激发粒子的力撤去后,涡旋恢复原来的形状,粒子也返回原位。这样,带电体之间的力就归结为弹性形变在介质中储存的位能,而磁力则归结为储存的转动能。位移的变化形成了电流。麦克斯韦称之为“位移电流”,他写道:“只要导体上有电动势作用,就会产生电流,电流遇到电阻,就会将电能转化为热。
     这一过程的逆向却不可能将热重新储存为电能。“电动势作用于电介质,会使电介质的一部分产生一种极化状态,有如铁的颗粒在磁体的影响下极化一样分布,并且和磁极化一样,可以看成是每个粒子以对立状态产生(电)极。“在一个受到感应的电介质中,我们可以想象每个分子中的电都发生这样的位移,一端为正电,另一端为负电,而这些电仍然完全同分子联系在一起,不会从一个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分子。“这种作用对于整个电介质是沿某一方面产生了总的位移。这一位移并不形成电流,因为它达到一定值时就保持不变了。但当电流开始时,和当位移时增时减因而形成不断变化时,就会根据位移的增加或减少,形成沿正方向或负方向的电流。”以r表示由于位移产生的电流值,h表示位移值,麦克斯韦得出:
     麦克斯韦提出的“位移电流”的假设在电磁场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胆略,是难以作出决断的,因为在这以前,甚至在麦克斯韦去世时(1879年)还没有人做出过可靠的实验,证明位移电流的存在。表明麦克斯韦的理论威力的还有一件事,就是预见光是起源于电磁现象的横波。既然电介质中的粒子位移可以看成是电流,就可以把电流与磁力线的相互作用推广到绝缘体,甚至是充填于真空的以太。
     在这些介质中任一点产生的电粒子的振动,就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在介质中扩展开去。设弹性介质密度为ρ,切变模量为m,这种介质可以传播速度为v=
     决于介质性质的一个特殊系数,μ为磁导率,对于真空或空气,μ=1。柯尔劳胥(R.H.A. Kohlrausch,1809—1858)和W.韦伯在1857年从莱顿瓶上测量电荷,根据静电单位和绝对单位的比值求出E值为:310740千米/秒。麦克斯韦以它与斐索(Fizeau)1849年用齿轮法测到的光速c=315000千米/秒比较,符合得很好。于是,麦克斯韦在论文中用斜体字写道:“我们难以排除如下的推论:光是由引起电现象和磁现象的同一介质中的横波组成的。”3.9.5 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的第三步1865年麦克斯韦发表了关于电磁场理论的第三篇论文:《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A dynamical theory of the electromagneticfield),全面地论述了电磁场理论。
     时他已放弃分子涡旋的假设,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近距作用,而是把近距作用理论引向深入。在这篇论文的引言中,他再次强调超距作用理论的困难,坚持假设电磁作用是由物体周围介质引起的。他明确地说①:“我提出的理论可以称为电磁场理论,因为它必须涉及电体和磁体附近的空间,它也可以称为动力理论,因为它假设在这一空间存在着运动的物质,观测到的电磁现象正是这一运动物质引起的。”接着,麦克斯韦全面阐述了电磁场的含意,他指出:“电磁场是包含和围绕着处于电或磁状态的物体的那部分空间,它可能充有任何一种物质”,“介质可以接收和贮存两类能量,即由于各部分运动的‘实际能’(按:即动能)和介质因弹性从位移恢复时要作功的‘位能’。”然后,麦克斯韦讨论了电磁感应。
     他再次运用类比方法来说明电流的电磁动量(electromagnetic momentum),这个量代表了“电应力状态”,就是先前用过的矢势A。在这篇论文中,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场的普遍方程组,共20个方程,包括20个变量。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