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物 > 生物百科 > 正文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 日期:2009-11-04 10:11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随着时代的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越来越紧迫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所谓素质教育,通常是指人为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教育者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素质教育不是以升学为直接目的,其立足点是基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目标是让下一代人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实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在《新教学论》中,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这一问题上来。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放弃传统的、固定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予以充分引导,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既然教学由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共同组成,那么,如何学好一门课程,也就离不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在11-18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自身生理发育及心理较之小学生复杂化,便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内心世界的复杂化,逐渐地会产生一种“封闭性”心理,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说给父母听;父母也会突然发觉,本来很听话的孩子不再听话了,于是总是从孩子的举动中去猜测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极易造成误会。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即所谓的“代沟”问题。中学生心理发育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如升学就业问题等。中学生已开始涉足于一些社会活动,而他们此时的思想极其活跃,也很敏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加强对其正确的思想教育。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此时他们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是向成人过渡的最后阶段,他们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好动,也很好奇。他们都希望大人把他们也当作“大人”看,而实际上,对家长他们仍有很大的依赖性。中学生的性机能刚刚发育成熟,极易产生冲动,对于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等仍很迷惑,如果家长和学校不注意正确引导,很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总之,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其心理发展是不稳定的,他们的思想充满了生机,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如果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自己的学生,对他们加以引导,将他们的好奇与求知欲引导到学习上来,将会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