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口才 > 名人口才 > 正文

鉴定人物应客观、简明

  • 日期:2010-02-21 10:52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战国时代,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的思想家墨子,虽然与儒家尖锐对立,但在评价人物时,所用的判断依据却与孔子所谈的方法完全相同。有次,鲁王问墨子:“寡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好学,一个乐于施舍。若要立太子,那一个比较合适呢?”墨子回答说:“先凭大王这些话,是很难回答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为获得名利而故意这样做。所以若想选太子,不妨先查明这些行为的动机,然后再作决定”。由此可以看出墨子鉴别人物,也和孔子一样注重观察行为的动机。那么,孟子又如何呢?当齐宣王问他怎样鉴别人才时,孟子说:“左右近臣都说此人贤能,不要马上相信;满朝大夫都说此人贤能,还是不要相信,等到国民都说此人贤能,再亲自考察他。看到此人的确贤能,这才录用他。”孟子在强调选用人才必须非常谨慎。当然,若说全国人民都推举他,那么任用他固然不会有太大的错误,但假如他恰是个善于哗众取宠的野心家,那又该怎么办呢?一次,周文王向太公望昌尚问起有关举用人才的问题时,吕尚说:“若以别人的议评作为录用依据,那么对同伙较多的人必然有利,而对同伙较少的人则不利。如此一来,那些居心不良的人就难免患通勾结,妨碍录用真正贤能之士”。孔子和墨子的动机主义,则较之孟子更为具体。至少,那些善于哗众取之宠辈是难逃考察这一关的。但,就这样是否已经足够了呢?还是不无疑问。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