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节外生枝”:语文拓展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2015-03-20 10:15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225300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节外生枝”的拓展教学正是这一理念下一种教学状态。结合几年来的课堂实践与探索,本文试图从拓展教学的特征、形式、方法、建议等方面作一点反思,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

【主题词】课程   资源     拓展      策略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已逐渐深入人心,新教材也为教改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将拓展作为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以此实现语文走向生活,走近其他学科,走进更广阔天地的目标。

什么是拓展?《现代汉语词典》只给了我们一个“开拓发展”的泛义的概念,语文教学拓展的含义要比它具体、丰富得多。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老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一句话:“随语生解,节上生枝,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原意是讲把本来单纯的事情复杂化了。我们不妨借用过来赋予新的意义,“节外生枝”教语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通过“节外生枝”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

 

        二             

 

多年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我们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行为陷入了僵滞思维、定势思维、肤浅思维、狭窄思维、单向思维等误区,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也基本割裂。

课堂上呈现知识的方式主要是以情节(结构)分析为中心的“讲授型”和“讲问型”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教师先研读文本,然后将研读的结果按一定的、技巧化的程序,通过精心组织(设计)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它过分重视了教师“教”的作用,忽视阅读主体在阅读认识活动中的选择、加工信息、自主理解、个性判断甚至创造等能动作用。“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像的空间,没有抒发内心感悟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教师的教学思路跟着文章的思路走,学生的学习思路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成了“教”的附庸,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俘虏。这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如果在教学过程 中能根据课文本身的特征和课堂的实际需要,“节外生枝”,拓展课堂的空间,使课堂教学状态灵动起来,内容丰富起来,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会是另一番景观。

教学内容将因此而开放。教学内容将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本教材,某一篇课文,而是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资源得到完全地开发和利用。学生在众多的资源中学习语文,既增长了见识,又提高了能力。如果教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布置学生搜集与过年有关的民俗知识、诗词、对联等在课上展示,学生通过翻图书、查资料、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访问调查等方式,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那会是多么广阔的学习世界。

教学时空将因此而开放。课堂不会囿于“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讲台、一张嘴”五个“一”的尴尬局面,拓展教学将文本引向了更广阔的资源空间,学生在观察、思考、想像、体验中开阔了眼界,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式将因此而开放。拓展环节里,资源是丰富的,问题是开放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表达,自主评价。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富有情趣。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还可以运用实物观察、实地考察、科学探究、理论分析,甚至画、演、唱、做等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如《最后一课》让学生演韩麦尔宣布放学的场景。学生自己表演,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能更真切地体验了人物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因此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拓展环节里,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陶冶了道德情操,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了审美情趣,丰富了文化底蕴。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都将得到提升。

 

 

提出“节外生枝”拓展教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语文本身的特点。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巢宗祺先生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鉴于此,语文课拓展有广阔的空间。无论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体现课程工具性特点的材料,还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体现课程人文性特点的材料,都应该成为拓展教学的重点内容。

其次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还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因此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就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节外生枝的拓展教学正是具有了这一理论意义的教学方式。

其三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

新课标提出: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需要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基于上述理论,“节外生枝”教语文是新的理念下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它是在反思传统的基础上,对课堂结构形式的崭新的探索,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局面。

 

 

课堂教学同写文章一样有其基本结构形式和基本思路,新理念下的“节外生枝”拓展教学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们认为至少应该有三个主要环节。

1.整体阅读,了解全篇。

这是拓展教学的基础。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拓展都是以课文为中心的,因此,通过整体阅读了解文章的中心事件,作家的情感或观点,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然后通过分析探究,寻找最佳的“拓展点”,由此及彼,进行拓展活动。

2.研读重点,深入探究。

这拓展教学的准备。老师备课时要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研读内容。可以是某一细节的分析,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也可以是对某一情感或思想观点的认识等等。把他们作为拓展的原点。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注意观察,抓住兴奋点、动情点,随时拓展,将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3.拓展迁移,节外生枝。

这是拓展教学的关键。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阅读主体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课文信息材料(来自于一、二两个环节的学习内容)作出自主选择和个性判断,通过联系、整合、深化,自觉地向课外或文外拓展延伸。

【拓展课课堂实录】

繁星

(导入  、范读课文)(略)

一、整体阅读,了解全篇。

师:请大家讨论一个问题: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又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议论,纷纷有同学举手)

生:我觉得是三次描写。一次是“从前”,一次是“三年前”,一次是“如今”,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生:老师,我认为是四次描写,还有一次是“有一夜”。

师:(故作思考)嗯,两种意见,哪一种正确呢?

(学生议论,片刻有同学举手)

生:老师,“如今”“有一夜”都是作者在赴法国留学的邮船上看星空的情景,可以看作是一次描写。

师:有道理。那这两段内容算不算重复?

生:不重复。一个是看整个星空,一个是看巨人星座。

师:你说得很好,很善于动脑筋,这在写作上就叫“泛写”与“特写”。(边说边板书)

二、研读重点,深入探究。

现在大家自由地读一遍课文,再作深入地思考:作者三次写看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读课文。有学生边读边用勾画圈点法标示关键词句。教师巡视)

师:好,课文读完了,每个小组再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小组热烈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答疑)

生:我来说说我们小组的意见。作者“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生:老师,我想补充他们小组的意见。

师:当然可以。你说。

生:我们要注意作者特写看巨人星座的情况。“我”“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师:补充得很好。那么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

生:“从前”,“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师:你能发现这些感受变化的特点吗?

生:……

师:同桌之间可以探讨一下。

(同桌议论,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作者第一次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想象成和朋友谈话,第三次想像成睡在母亲的怀里。

师:嗯,那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生:我觉得感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

师:回答得很好。那为什么会这样?哪位同学谈谈。

生:老师,我想会不会跟年龄有关系?

(有学生笑)

师:(鼓励的目光)没关系,声音大一点,自信一点,把你的观点表达出来。

生:(继续)因为年龄大了,他懂得就多,观察、思考就深入一些了。

师:同学们说有没有道理?

生:(齐)有。

师:给点掌声,鼓励他一下。

(掌声响起,学生显得更兴奋)

那么,除了年龄原因还有其他吗?

生:还有作者的人生经历。作者写这篇文章已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心里充满着留恋,作者这时已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到这,不由得生掌声再次响起)

师:说得太好了,老师都被你们的理解感动了,原来作者的感受里包含了这么深刻的思想。

请同学们将这些句子齐读一遍,再次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齐读)

三、拓展迁移,节外生枝。

师: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阅历都不相同,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

现在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三分钟,开始。

(小组内,同学们热烈地交流自己的作品。老师参与小组的交流并发表看法)

师:好,时间到。现在请三个小组各推荐一篇在全班交流。

生:我们小组先来。

(生读)小时侯,我总喜欢独自一人看星星。星星看上去像钻石,一闪一闪的,我便认为星星就是钻石,人们所用的钻石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此我好想把自己变成一只小鸟,每天晚上飞上天啄一颗钻石。长大后,我才知道,星星并不是钻石,而是亿万颗恒星。至于星星会眨眼,是因为星星发出光进入地球村时,被大气层给折射了。

(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生:(读)思绪总爱流浪,穿过时间的界限,来到茫茫的海上,飞越群山峻岭,奔向心灵的故乡,偎依在明月的身旁——

假若让我祈祷,我祈求做一颗微不足道的恒星,探索人间的大好风光。

假若让我祝福,我祝福天下所有人都如夜间的繁星一样,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假若让我选择,我将把人间的美好写在天空中,展示人性的美。

……

朦胧中,一切都在梦境,星的脸又是那么的近,那么的让人动心。好怕梦醒,就剩星星的那串余音……

(学生掌声)

生:(读)仰望星空,享受黛蓝色。那种美丽不可用言语来形容。瞧,那是一种高层次感的黛蓝色,像舞女的水袖裙,飘渺轻逸。忽然间,带动宝石的光泽,裙角飞扬,飞向无限的远方。有时候,也会感觉那是立体的空间,虽然没有实在的触摸得到的具体感受,但那一双双忽近忽远,忽闪忽灭的眼睛,似乎在行走,似乎在寻找着它们的归宿,似乎也要将你带到它们中间飞行,自由翔驰,去探索无限的可能性。那真像一群探险家在无边无际的宇宙里挖掘宝藏……

(学生掌声)

师:好,三个小组都汇报完了,我们请同学们作评价。哪位同学勇于发言?

生:我认为三位同学都写到了自己看星空的感受,第三位同学想得比较奇,像什么“像舞女的水袖裙,飘渺轻逸”“立体的空间”,比喻比较新,但整个内容听不懂,太朦胧了。

生:第二位同学写得比较虚幻,不过语言还是很美的。结尾好像有点悲观。

生:第一位同学写长大后对星星的认识与小时侯不同了,说明他的知识增多了。听起来像童话,还告诉我们知识。

    ……

师:同学们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说得很有道理。课后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作个比较,看看我们与作家有没有共同的地方,或者看看我们还缺少点什么。

(师宣布下课)

【思考】教学把握住了作家感受自然时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引导学生去认知,去感悟,以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像世界,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拓展的教学世界里积极、有效地实践,轻松、愉悦地探究。这些特点尤其在“节外生枝”环节得到鲜明的体现。

 

 

“节外生枝”教语文,可以说让语文课堂呈现了新的生机。那么怎样进行“节外生枝”的拓展教学呢?

老师是主导。老师在备课时精心收集课外的补充资料,抛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提出巧妙的迁移方案,甚至课堂上随机生成新问题、新方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是主体。老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图片、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教材是基础。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一定要精心钻研这个例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出有价值的拓展点,将课本知识引向纵深处,将语文课堂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具体方法有:

一、续写情节。

情节是表现人物、体现情感、反映主题的重要因素。因此,抓住情节进行延伸,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学习完《最后一课》之后,我布置了题目《放学路上》,让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规律及人物特征进行续写。结果有的学生写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普鲁士军队,心中充满了仇恨;还有学生写小弗朗士在路上遇到镇上反侵略的游行队伍,他深受感染,也加入到队伍当中。学生在合情合理的“续编”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像《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课文结尾耐人寻味,我们都可以通过续写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比较主题。

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对主题的理解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抓手。但在教学中,如果陷进一部作品跳不出来,思维往往会变得狭隘。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同类主题的作品作横向或纵向比较,即古今作品对照,中外或不同区域作品对照。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思考,领略同类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作者笔下表现出来的不同风貌,从而更容易领会作品的主题,拓宽学生的视野。

比如,学习余光中《乡愁》,我们可以呈现其另一首诗《乡愁四韵》,引导学生比较相同主题的不同写法,从而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围绕“乡愁”主题作积累型拓展。可以问:古代诗文中还有哪些写乡愁的诗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的思维。

也可以作同中求异的比较拓展。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都反映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但前者是通过让人心酸的失败者形象来表现的,后者则是通过让人心酸的成功者形象来表现的。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研究教材,搜集资料,探究问题,表达观点,既开阔了视野,又训练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评说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传统教学方法对课文思想及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形成思维定势,贴上了一层不变的标签。

比如对于《扁鹊见蔡桓公》中人物形象,大都认为扁鹊是医术高明者,蔡桓公讳疾忌医,是地地道道的昏聩者。但如果将评价人物的权力还给学生,情况就会不同:有学生认为,扁鹊发现病情后没有坚持说服患者就医,缺少执着精神;有学生认为扁鹊说话太直露,不懂口语交际的艺术;还有学生认为扁鹊救死扶伤的态度不够坚定。学生在讨论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这就是“节外生枝”带来的教学效果。

人们对《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的评价,历来一个“鄙”字了事,但他并非一无是处,他反抗侵略、虚心纳谏、主动让权、不耻下问,这些足以说明他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我们也可以通过拓展环节让学生来一分为二地看这个问题。

除了评价人物,还可以评说思想。

比如在分析了《论美》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之后,我们可以问同学们一个这样的问题:“作者对于美的观点很多,你是否都同意?如果不同意的话,请说出理由。”这一问能激发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对于名篇中的人物或思想,评论家往往有一些精辟的论断,可以介绍给学生讨论,让学生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鉴赏作品的高度。

四、学科渗透。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识性目标,将课堂教学囿于一个小圈子里,方法单一、死板。其实,语文学科综合性很强,她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知识领域,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法律、思想、科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等,当然也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有联系。因此,我们要根据一篇课文内容的重点,寻找“发散点”,进行学科渗透性的拓展。

比如学习说明文《死海不死》,可以在课余请教物理老师,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咸度高浮力大”的问题;学习《沙漠里的奇异现象》,可以渗透关于海市蜃楼的物理现象;学习《芦沟桥》,可以渗透关于芦沟桥的历史知识等。这样打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展语文学习的天地。

五、联系生活。

有一句话叫“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轴心”,但又必须置于社会生活的宏观范围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巩固、加深、活用、扩大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把课内学习适当延伸、拓展、幅射到课外生活,从而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有一次教《银杏》这篇课文,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千年银杏树下,让他们观察银杏树树干虬劲、枝叶蓬勃的形象;向他们讲解自宋代胡瑗手植银杏以来,其所承载的历史沧桑。同学们走出教室,走向生活,更具体真切地了解了银杏的知识及文化内涵。

课堂上,结合课文联系生活的方法很多。可以讲讲过去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欣赏名曲名画,可以进行现场操作。通过这些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节外生枝”确能枝繁叶茂,但要注意科学培育,避免生冗枝。拓展教学同样如此。

一、避开形式主义的路子。

我们搞什么都喜欢“时尚”和“流行”,结果往往会让事情走向极端。搞拓展教学,也要注意这一点。拓展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搞形式。它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和教学目标 。拓展的基点来源于课文。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

我们要始终记住,拓展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服务。如果因为拓展冲淡了教学的主题,那这样的手段还不如不用。

二、牢记语文的“姓氏”。

随着拓展研究的不断深入,拓展形式越来越丰富。有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有文本与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但有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忘了语文姓什么?本想借助网络来丰富教学的资源,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有些老师上成了如何上网查资料的电脑课;本想通过音乐来感染学生,形象体验文本的情感,结果却成了音乐欣赏课。

有一位老师上《泊秦淮》诗歌欣赏课。在分析了诗歌之后,老师让三位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画来表现诗歌的意境。这本是课堂的一个亮点,但因为老师没有注意引导,结果变成学生争论谁画得最像,老师也指导船如何画,人物速写如何画。花费十多分钟时间,冲淡了教学主题,语文课成了美术课了。

还有的老师将学生带到郊外或公园,体验“游历语文”的妙处,但学生没有学习目标,老师也没有作观察景物方法的指导,没有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这样的课岂不成了观光课?

三、学一学见好就收。

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教师不能将拓展环节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卖弄才思,显示课堂教学的新意。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一位老师教邹韬奋《我的母亲》时,以母爱为拓展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母亲关心自己的细节,然后让学生欣赏海涅歌颂母爱的诗,又让学生收集咏母爱的名诗、名句、名篇在课上展示,最后还呈现老舍《我的母亲》、胡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内容很丰富,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化。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很匆忙,学生的收获又有多少呢?如果“节外生枝”,重点突出一个方面,就会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了。

四、拓展不能不着边际。

拓展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我们不能因为尊重个性、开展个性化阅读,就没有原则。评价人物,不着边际;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表演课本剧,不尊重课本,随意添加,追求表面热闹。这些都将失去拓展教学的“信度”。

像有学生表演《威尼斯商人》时,即兴添加跪地求婚情节,将《邹忌讽齐王纳谏》演成现代搞笑版等等现象,都失却了文化本身的精髓,虽能活跃课堂气氛,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

因此,拓展教学中存在的“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课的外延完全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等现象,都是在实践中应该避免的。

   

  古人云:“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节外生枝”,叶更繁茂,枝更坚实。语文教学若能抓住事物的变化特征,拓展教学的时空,课堂必将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激情的天地,师生必将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创新世界。

 

【参考文献】①《答吕方子约(九月十三日)》,宋·朱熹

②《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作者巢宗祺

③《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作者何克抗

④《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

⑤《我的“五说”语文教育观》,洪宗礼

⑥《词学集成》,清·江顺诒

    “节外生枝”:语文拓展教学的有效策略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